2023-11-29 | 已閱讀數(272)
112.11見緣起即見佛-八正道08
〈正定〉
即是時時刻刻維持正確的專注覺知。但專注與正定有所不同,比如:和他人相處時,都在注意他人的毛病(瑕疵),一抓到便不罷休;或是一個扒手隨時隨地專注在目標者的錢包;或是有人打三天三夜的麻將,也不疲勞。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專注,是邪定。正定必須是可以讓人解脫,而且不含有貪、瞋、痴在其中的。
一個修行者開展定力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洞察力,訓練「心」成為有用的工具,來體認自身的實相,並且熄滅導致我們痛苦的貪、瞋、痴;這才是「正定」。
其實修定,不是佛陀創作的修持法門,在佛陀開悟證果以前就已經普遍存在了。藉著祈禱、靜坐、專注在呼吸等單一的所緣境,來達到高度專注,獲致心靈的平靜喜悅。
然而,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平靜,似乎不是真正的解脫;佛陀發現「轉移注意力」雖可以有效地在意識層面對付貪愛和瞋恨,但是無法真正「止息」這些煩惱;若貪瞋的習性反應、分別心、計較心…,沒有被根除的話,痛苦還會一再重現,這就是輪迴帶來的無窮痛苦。所以,佛陀教導的正定,是八正道一起成就的熄滅貪嗔癡,達到的身心安穩寂靜。
方丈上人:
「正定」前面要有「正念」,「正念」如果沒有的話,就不用說「正見」與「正定」了。正念是「當下的」覺觀,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現前六觸入處時,你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了知當下是什麼狀態?要先清楚自、他的身心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學員菩薩們報告分享:
從文中我們知道「正定」是要開發洞察力,幫助熄滅貪瞋癡,讓人解脫為目的。覺得自己要加強訓練的是在情緒起來的時候,有「克己」的能力。
有時候也會莫名其妙的煩躁起來,會先「內觀」:我是在思念親屬或擔心親屬?還是受社會新聞、選舉影響,還是生理上哪裡不舒服?會試著透過這樣的觀照找答案。
跟他人接觸時,如果情緒上來,也會思考:個人的報身不同,難免觀念不同;會去觀察對方,了解他發生什麼事?他對待的言語態度是他的習性?還是針對我來?然後找出問題的所在。自己也會反省: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有不得體呢?
師父上次開示:「定」是要有等待、有確認、還要有良善,這給我很大的啟示。今年我生活上面臨一件事:有個親戚中風了,他的直系親屬不願接受;眼下好像只有我可以幫忙,那時在考慮要不要接來嘉義的護理之家,我真的很掙扎,一方面自己年紀也大了,這種工作是很累人,而且我家師兄是一直反對。我就跟他說:「如果我不幫忙的話,我臨終時,一定會悔恨,一定會很難過不安。」他就說: 「那隨便你啦!」
幸好自己的菩薩親戚在經濟上幫忙,我則是出力,我就把他接來嘉義的護理之家;就這樣經過八個多月,我家師兄從不悅「碎碎念」,變成「接納他」,假日也會接他出來走走。我家師兄有改變了,生起「同理心」跟「慈悲心」。這段時間我也有收穫,碰到煩惱,真的師父的話:「生命是一種承擔,不是負擔。」都會浮上來提醒自己,真的很感恩師父!
師父開示:「正定」之前一定要「正念」,要時時刻刻的專注覺知,覺知一舉一動,在「十八界」根塵對境的時候,專注自身的感受、他人的感受,緣由呢?會產生什麼變化?
最近在學校當故事媽媽,講故事,末後會有獎徵答,目的是要激勵小朋友的思考、記憶。我準備了很漂亮的「防蚊手錶」當獎勵品 (對我們來說不貴,一個十塊錢) 小朋友可以說是非常的喜歡,幾乎每次都全班都舉手搶答,但只有三個名額,得到獎品的小朋友很開心,其他的就很失落;有一個小朋友來跟我說「為什麼要送這麼好的禮物啊?」當時我就愣住了。
師父常提醒「正念當下」,心想:一下子要教低年級學生面對這種「求不得苦」不容易;但看到小朋友面對得不到禮物時的情緒躁動「喔~我有舉手啊! 我也很想得到呢!」整個班上秩序混亂,情緒波動很大,才意識到這樣子的禮物,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我後來考量改用剪成海馬的吸管當禮物。
專家也提到三個要注意的事項「贈獎的禮物價格不能高,那你的價值才會出來」,要不然整堂課,小朋友最後只記得「我有沒有得到那個禮物」而已,故事裡面的內容或我們想要傳達的寓意,反而忘光光了。還好我有先警覺到。
感受到:每項事情在做選擇或決策時,結果不見得會如預期的精準;但在十八界的緣起互動中,如師父教導的,要觀察自他的反應以及整個情境的狀況,適時調整,這是很重要的!
我有一陣子因為病的關係「萬念俱灰」!覺得「我留在世間,只有吃飯而已,其他什麼也做不了」,之後又想說「嗯~我好不容易走出憂鬱症,我為什麼又要再墮入進去?師父這樣幫忙,我好像有點對不起師父」! 我告訴自己「不行這樣下去!那我來這寺院上課就白來了!」
因為病情的關係自己的肢體不由自主,常有人會指正我;別人以為我可以控制,其實是藥物在控制,對於別人的不理解有時也會很受傷。漸漸,我不再那麼在乎了,我都回說「好呀!謝謝你!謝謝你跟我指出我的缺點,我可以改變!」
有次回診看病,因過號要再等五個,之後,發現門診又繼續看五個,我實在按耐不住想衝進去,心想「我為什麼要等十個人啊?」後來,我想先止息下來,先看看那個跑馬燈,喔!原來有敬老規定「85歲的人優先看診!」還好,沒有衝進去!
我感受到:不管做什麼事情,要先止息氣憤,那個憤憤不平的心態止下來,「心平氣和」,才有機會看清事情。(如師父常講的,要逆境來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功夫!)
方丈上人 & 慧空:
在六觸入處的當下我們的身心是落到八苦,還是八正道?這差別很大,就看「戒定慧」的根有沒有紮的深,當下有沒有醒覺的心;否則只是表面上知道八正道的名相而已,無法真的從「初轉法輪」苦集滅道到「二轉法輪」當下經驗的「八正道」,跟「三轉法輪」的如實內證「八正道」的解脫苦惱的身心安穩。
有人面對「生老病死」混亂了,出現「我要死了」「我要瘋了」「我現在很不好過,心情很不好,你們都沒有人陪伴我」整個人只想依賴他人,用情緒勒索來要關心。四處找人安慰、關心,那都是暫時的。
沒有「正念」的如實觀「身受心法」,沒有「正見」的照見諸法實相-緣起無自性、空性,沒有契應緣起的如理作意,怎會有「正思惟」來導引身口意行精進修行,調御身心呢? 種種的境界,其實是成就八正道的實境。
「正定」是時時刻刻的專注覺知,「開放的覺識」在緣起變動的當下,專注覺觀對境的人事物變化,以及了了分明自己的身心狀態,對變化流動的現象保持覺知,帶出來的身心穩定。 這不僅止於將專注力限定在單一的所緣境。
修定,提升專注力幫助覺察。如雜阿含經464經所說「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止觀雙運,終究是要幫助我們成就解脫煩惱!
知識上知道「五蓋」是不善法!但面臨憂惱、不安時,卻沒有覺觀這對身心狀態來說也是不善法。當感受到自己無來由的身陷憂惱、不安,甚或是「萬念俱灰」時,雖還沒有能力釐清為何出現這樣的身心狀態,得先找方法止息這些妄想,得先有個所緣境來專注,先止掉你這個「萬念俱灰的念頭」。透過專注所緣境,像是:專注在一呼一吸上,或是寫《心經》書法,讓身心安住在一筆一畫中,透過「穩定度」跟「專注力」的作用,讓身心先安止下來;這是「轉移注意力」,不讓自己一直陷落憂惱不安中,跳脫不出來。
但這樣的身心安止,還不能讓我們真的熄滅煩惱;「正定」必得要「八正道」前七支一起作用才能具足成就,達到「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也就是回到覺觀現象的因緣脈絡裡,「正見」苦迫的因由,有「正思惟」更深層的理解苦因,「正精進」除滅苦因,才能真實獲致身心安穩!
每個人都要面對病苦,不一定老才會病呀。所以,大醫王的佛陀,將四聖諦-「苦集滅道」比喻作「病-病因-病治癒-治癒病的方法」;苦是「病」啊!但這苦的真實相是「無常、苦、空、非我」,一切法是「無常、無我」,若不知真實相、不接受這真實相,只會苦上加苦。這不知真實相、不接受真實相就是「無明、渴愛」,就是苦因啊! 所以佛陀說「你要知道苦的真實相啊!探求苦因為何?」然後,要找到對治的方法,對症下藥,那個才是「正精進」。
八正道的「正精進」有時翻譯成「正方便」,其實這個「方便」就是有效的處方,對症下藥。
因為你要找有效的方法,才能把那個苦惱、病苦解消掉啊!「萬念俱灰的憂苦」解消掉啊,所以,我們先止之後,那個「觀」的力道才會上來,所以,「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真正觀照明瞭,找出苦因,斷除苦因,苦果不會產生了,身心定能平靜安穩吉祥! 這就是能夠「起正觀」,轉識成智了!
<- 收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