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方丈室留言板 | 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 | 聯絡我們/問題解答
* 您的位置是在: 方丈法語 [ 七覺支]

 

 

七覺支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三、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輕安覺支
六、定覺支
七、捨覺支


 

七覺支在巴利文經典中,被認為是七項開悟的要素。一個人想要開悟見性,不是整天打坐就可以證得,而是要以四念處為基礎,內觀無常是了不可得,因為無常是遷流不息,剎那不可得,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亦不可得,這是緣起法的法則,必須要了解。如果不了解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坐禪是無意義的,仰望天空無法開悟,而研究經典也只是見聞覺知而已,亦是無法開悟的。
開悟是感受的問題,是十二處的問題,有感受才會覺知,所以佛陀說離開十二處討論佛法,都是十四無記。現在熱衷討論的空性見,流於空掉一切的虛空,這是不正確的,要落實於生活,由十二處的感受來持戒,並持之以恆,不要妄求從空性見得到解脫,必須戒、定、慧俱足的修持,才可以開悟。就如佛陀所說的,被毒箭射中時,先不要討論是誰射的,動機為何等等…而是感受到痛苦,就要趕快拔掉先治療再說。此例隱喻修道的目的就是要遠離煩惱,要落實在十二處的生活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的論法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多高深的理論,都是空談,若壞了世間法,從何修起呢?

了解宇宙真理與解決個人的煩惱是兩回事,要開悟就要落實於八正道的戒、定、慧,而導致於開悟的先決條件就是七覺支。了知七覺支的名相容易,但要能落實去學習,實踐於每一剎那、每一個點滴的生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七覺支是七項聖人的特質,包涵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一個人應該如何從其自己的內在,去開發七覺支的特質呢?必須從修四念處開始,佛陀說如能堅定修持四念處,那麼七覺支就會自動而完全的開展出來。因為一個人如能不輕易動怒,能反省自我,感受對方的苦楚,就能寬恕對方不生是非。修四念處並不是用研究、思考或用談論的方式,而是直覺的體會,一種體驗性的覺察,而且還要持之以恆不能退轉。
四念處就是四念住:第一、身念住-觀身不淨。第二、受念住-觀受是苦,從每一個經驗當中所帶來的痛苦、愉快、或不苦不樂都要非常的清楚,不能有五蓋。第三、心念住-觀心無常,心念與思想都要有正念而且清楚。第四、法念住-觀法無我,對意識的內容要很清楚。對於「觀法無我」,佛陀說:「不自生,不他生,非無因緣生,是眾因緣生」,是說沒有阿特曼靈魂的我。有關四念處的修習,前面己有詳述。

 

(一)念覺支


有正念就必須是充滿活力,並勇於面對現實,知道無常無我,而能承受苦的感受,能自愛而不在意別人的疼惜與否,做到八風吹不動,而且常觀照自我的修行目標,時時刻刻四念住,清清楚楚反省內觀。如果只談論空性見或般若經,而不落實於四念處、八正道,就會走火入魔,妄想有神通,這是錯誤的修行。所以要有覺察的能力,念頭起時,念頭滅時,都必須了了分明,佛陀知道一切的人、事、物都是緣生緣滅,而生滅都必須要有因緣條件,所以必須掌握當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不執著,惡行要斷除,這就是佛法,是世間法亦是出世間法,是科學的真理,「科學的盡頭就是宗教,宗教的盡頭就是修行」。

念頭的察覺著重於身心煩惱的調伏與紓解,若是對於自己的身心變化不在意、不察覺,就有可能一再發生而干擾我們的身心活動,習氣是很難改的。身念處的成就目標,是要時時放鬆,保持警覺性但不緊張的生理狀態,不要罣礙,明明白白知道此時此刻在做什麼。受念處的成就目標是要保持情緒的平衡,不要起起落落,分分秒秒注意心念是否出現不必要的干擾,不要把自己的快樂與痛苦寄託在別人身上,了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或樂,或是非苦非樂。心念處的成就目標,就是心念的注意,使我們自己不昏沈、不散亂、不後悔、不貪戀過去。法念處就是要察覺自己的修行是否犯了在順境時就快樂,逆境時就苦惱瞋恨,成就的目標是要破除自我的妄見錯覺,捨離自我保護的我。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錯,想要改過時,卻因習氣難改會很自責,有時甚至會氣餒、錯亂。所以當因緣尚未俱足時,就不要直接點出對方的過錯,才不會傷害到他的自尊。
有四個重點可以幫助強化我們的正念:

第一、對正念已了了分明,知道「空」不是有亦不是無,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也就是緣起,緣起故無常,無常故無我。空是中道,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這是法性的問題。知道昨天、今天、明天就構成三世的緣起,六道輪迴確實是如此。有了如此的正知正念,就不會有邪知邪見,了了分明,知道無常無我,內心就會生起要求自我的尊嚴,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喜、怒、哀、樂都能夠如實的覺知,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能了知緣起法,親見無常無我,如此就能修成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菩薩。

第二、避開無正念的人,因為當你努力在修習正念時,遇到了一個無正念的人,會將你逼入一場爭執之中,你的正念可能會被干擾而消失。

第三、親近具有正念的人,他可以幫助我們趨向正念,勸導我們改正過錯,將我們的心專注在靈敏的正念上,將正念放在最優先的位置。所以佛陀說聞、思、修,就是先以正確的方式聞法,而後才有正念、正覺、正知。在任何狀況下都能警覺而將心收回到正念上,這樣的訓練能使心不散亂,不會失去正念。為何佛教就是「正見」呢?佛教說的聞、思、修是要親見、親聞,不是信不信的問題,就如同我手握成拳頭時,你看不清手掌上的東西,而當我打開時,你就清楚的看清事物,這種親身的體証就是佛法。

第四、避開沒有正念的活動,做為一個修行者有基本的功課要做,時常參加朝山活動,卻不知當下覺念是否清清楚楚,這是不正確的。

 

(二)擇法覺支


修行人若是有念念分明的覺照,就能確知煩惱與清淨都是有因有緣的,一點也不會混淆,絕不會無因無故的生滅,也不會有一個主宰的神在控制著。想要永斷煩惱,必須要有智慧來指導,而擇法就是一種「分別智慧」,用來辨別是非,與念覺支的「觀慧」不同,擇法覺支的作用在於辨別認識善法與惡法,惡法可以說就是五蓋,而善法就是能夠調伏五蓋,成就無貪、無瞋、無痴的法。五蓋指貪欲、瞋恚、掉悔、昏沈、疑惑,這些就是苦惱的源頭,使我們不能開悟的頭號敵人,對我們的修行有非常大的傷害。貪欲就是迷戀,貪著在色、聲、香、味、觸的五種貪樂之中;瞋恚是對於不順於我的人事物生起無明的苦惱;掉悔是身不安於當前的狀況,譬如:口說著無意義的閒話,心向外攀緣,太過放逸等;昏沈是因為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等生活不節制所引起的不健康狀態;疑惑則是對自己修行的能力、對善知識、真理懷疑,乃至不信任又不想努力去除這個疑惑。由於擇法覺支的修持功夫,使我們提昇了辨別的智慧,知道如何自我節制,如此才能夠真正用功於行善道上。
如何才能夠生成覺支呢?根據釋迦牟尼的開示,只有一個導因,那就是你必定要有一個自發性的洞察力,對任何現況都保持一種直觀、徹底觀照的能力,然後在心智上對諸法實相就能具備較強的洞察力,這一項成就,必須要有適當的注意力才行。

 

(三)精進覺支


精進是能夠將心導向持續不懈的觀察所緣的目標。勤勉奮發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勇敢向前精進,遭遇困難時不逃避,無所畏懼勇於面對解決。精進覺支的特性是在面對痛苦或困難的時候,有一種無論如何咬緊牙根也要堅持到底的堅強能耐,要鍛鍊這樣的體魄,身心一定要有這樣的毅力才行。一個想要修行的人,來到一個修行的場所,你必須要離棄你日常喜歡的習慣和嗜好,在剛開始時要有接受性,還必須耐心的來對待你自己心中的不滿意,不能只修自己高興的。唯有身口意精進,才會有修行的成績,有修行的進展,才能不懊悔。也只有藉由精進的力量,才能使我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增強心的力量,會有足夠的耐性跟勇氣來忍受痛苦,使我們自身能夠渡過困境。
有一些方法,可以激發我們的精進力:

第一、要有反省的能力:不斷反省、思維這憂悲苦惱困境的因緣,這會使我們知道,若不修行將有可能墮入惡業的循環,設若我們未來墮入了動物或植物道,那還怎麼能精進?所以要珍惜人身難得,絕不能懈怠,或浪費時間,「現在」就是努力修行的最好時刻。

第二、要思維精進的利益:能接觸到佛法,是很珍貴的,若能透過精進的修行來解脫自己的煩惱,即使今世未能達到涅槃解脫,但至少能進入初果的須陀洹,或二果的斯陀含,只要將來再來人間受報,就可以擺脫業力的流轉,所以這樣的修行機會是很殊勝的。

第三、要憶念聖賢高僧大德:修行這條路並不是任何人都能走的,必須要具備足夠的勇氣和勤奮才行,當我們憶念起諸佛菩薩、阿羅漢、以及其他聖賢,都是走修行這條路時,我們就知道,修行是很不簡單、很殊勝的。
第四、要感謝應供:出家人應當反省並感恩在家居士、菩薩的供養,使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日常生活所需,而安心修行,所以我們必須格外精進,才不會辜負他們的供養;也就是說,只有勤奮的修行八正道、七覺支、四正勤、四念住等,才能對供養者的善意有所報答,所以要迴向。

第五、尋找精進力比較強的朋友:效法別人精進的態度,可以開發自己的精進力量。

第六、將心念專注在開發精進力上:要採取肯定的態度,每天不斷提醒自己,要儘可能的修持正念,事實上,每一個時刻、每一個行住坐臥,都可以精進,都要提出正念,不允許自己心神散亂,或正念有片刻的散失。反過來說,如果你採取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那修行是注定要失敗的。不斷的開發精進力,才有可能展開勇敢、恆心、毅力、忍辱與耐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除掉懈怠、藉口、散漫、昏沈等,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喜覺支


開悟後見到緣生緣滅的生滅法,了解緣起法的法性而內心法喜,知道原來宇宙世間的真理就是如此。這是由於我們精進修行而證得的正念之樂、解除憂悲的快樂、做到不後悔的快樂、充實的快樂、離去束縛的快樂、大自在的快樂。一分精進 必然有一分喜樂的跟隨,外教徒也有他們的喜樂,但是那種攀緣上帝感到聖靈充滿與佛教的法喜是不同的,法喜的升起是來自於離去攀緣、煩惱的困擾,有一定的修行過程,所以「護法」就是不要攀緣六塵,遠離煩惱鞏固道德,護持真理而達解脫,不是繳錢蓋寺廟就算。世間一切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有時會失去正念,但是連佛陀在世的時候,一些剛出家的比丘都會心念不能堅定而意志動搖,何況是三千年後的人呢?所以修行者必須堅定自己修行的意志,學法很專注、很精進,體悟正法的時候就能獲得真正的法喜,內心很自在很充實,不會覺得寂寞而想對外攀緣。對諸行無常有正面的看法,知道無常必是中道,中道必是空性,空性必是無常、無我,瞭解這樣的的變異性之後而生法喜,獲得喜覺支,使得我們的身心輕盈敏捷,而且充滿能量有活力。當喜覺支出現的時候,粗糙的、不適應的、不舒服的感覺就會被換成非常柔軟溫和,感覺很輕快,產生一股時時刻刻想要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的力量,這時你為人人,人人為你,世界更和諧,這就是一種淨土。

 

(五)輕安覺支


最好的布施是將貪、瞋、痴、貢高我慢放下,因為人如果沒有貪、瞋、痴、貢高我慢,世間就沒有窮人,還要我們去佈施嗎?這是最真正的佈施。當貪、瞋、痴的重擔一分一分的捨除,法喜也一分一分的生起,自我的貪念、自我防衛的這種衝突和本身的壓力、心靈重重的束縛都去除,使身心感到心安平靜,能夠做到這樣的平靜之後,就好像一個旅行者在炎熱的大太陽下走了許久而來到樹下納涼,那種愉快舒服心情,就是輕安。要先苦後甘,有很好的精進才會有很好的結果,在任何時刻發覺自己身心沒有輕安的感覺時,就須要回頭從念覺支開始加強掃描一下,反省分析發覺問題,再將問題解決掉,這樣就會漸漸進入佳境。但大多數人的心是經常處於騷動狀態下,活在慣性的輪迴、慣性的習氣之中,沒有覺知的活著,這是很可怕的。當我們的心神散亂時,就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開始憑著自己的妄想、猜忌去做事,而不考慮這個行為是否正當,然而當我們發覺自己做出無利益、無意義的事或是說出不正當的話時,心裡產生的後悔,使我們無法快樂而且痛苦不堪,不過這是進步、提升的過程,可怕的是不知道痛苦的原因所在,也無法提升。
輕安是在不安與懊惱的心都消失之後才會生起,「輕安」在巴利文就是清涼與安寧的意思,而清涼與安寧只有在心裡的衝突除去或是活動靜止之後才會現前,所以輕安覺支也可以稱為除覺支。人的煩惱都是由身口意而來,身口意容易造十惡業,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察我們的身、口、意,時時照見我們的起心動念,心意念一起就趕緊自我警惕,如此就可以做到意起則滅的能力,心起貪念的意念若不趕緊滅除,身體馬上就會表現出行為的造業,心生瞋恨,對人就會有忿怒甚至怨恨之舉動,出口傷人,隨時在造惡業,所以身口要能攝意,守好口業,則必能得度,能做到身不犯錯、口不造惡業、意念清淨就是輕安。

 

(六)定覺支


專注是一種心法,使自已不分心、不放逸、不散亂的能力。心念安靜寂止,智慧就有生起的空間,有無窮盡的智慧展現現前,就能夠有直覺洞察事物的因緣,看穿實相,清楚的看見真正的無常、苦、無我的特性,最後才能獲得滅苦的智慧。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進而產生智慧,這就叫定覺支。學習佛法必定要使心常常住於一個清淨的境界,吃飯時就專心吃飯,說話時就專心說話,做事時就專心做事,聽法時就專心聽法…等等,無論何時何地心都能安定專一,就是此心住於一境,學什麼像什麼,沒有專注的心,容易有妄想、懶散的心態、常常有藉口。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攝持,當我們的身口意行為舉止起動時,那麼我們又如何能使之不散漫呢?所以說定覺支的修持為我們創造了智慧生起的空間。

 

(七)捨覺支


捨覺支新的名稱叫鎮定,是持著中道的心態,不偏向於任何一邊的極端(不是永恒就是斷滅)。但人往往沒有無常觀,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一瞬間落得一無所有,連放下都來不及,只有業障隨身,這是滿恐怖的。「無常觀」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或禪修當中來加以練習,慢慢就會知道心靈的東西也像身体一樣是需要滋養的,尤其是面臨火爆問題的時候,任何做決策的人都應該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要非常冷靜,智慧才能產生出來,也就是有「捨」的精神,不執取在自身的愛著、我見當中,要將「我執」捨掉,不依戀在他人的感情上,能夠有捨離解脫客觀的態度。人要有正見、活得快快樂樂、是非分明,對改過自新的人要給予讚嘆,社會才會多一個好人減少一個壞人,反之則會多一個壞人少一個好人。人的瀟脫是要有正義、開通仁慈的心,體會自己的錯誤之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於犯錯的人還給予讚嘆這是不可取的。一個人不應感情用事,高興的時候就說成好人,不高興的時候就說成壞人,這才是修行的本質。有許多修行者往往歡喜先做理性的思惟以及經驗驗証之後才願意接受一件事情,這往往錯過時機,因此太過理性也是不好的,只要人家心中有改的意念,而行為也稍微在改,這樣應該就可以原諒了,如果要全部缺點都改好,豈不是成為聖人、佛祖了嗎?有很多修行者他們對自己的智慧感到很自負,當他們開始修行的時候,總會以一種知性的態度去考驗他們所做的事是否有效,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去評斷修行,像這樣的修行者,如果繼續在他們的思考模式下打轉,就會經常懷疑而苦惱自已,這是很可悲的,而且往往因此找不到修行的跟隨者。所以自己如果沒有很完美是沒有資格要求別人完美的,只要有缺陷美就可以,我們也應該將心比心,先看自己的缺點是什麼再去看別人的缺點,這樣就會很容易原諒對方,對別人的要求才不會過份,才不會動怒。所以捨覺支的特性就是要調和心智狀態的平衡,使我們的信心與理性達到平衡,這樣智慧自然產生,否則會變成驕傲而過份要求別人,這是一種病態,要特別注意,不要做到不受尊敬,不受疼愛那是無可救藥的。
有一些方法可以提昇捨覺支的展現:

一、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就是將心比心的意思,以鎮定、平衡的態度對待一切眾生,包括你所愛的人和動物們,我們對我們所喜愛的人事物往往滲雜很多執著、欲求,有時對某些人很痴狂,這種經驗對鎮定平衡的捨覺支是沒有什麼益處的,我們應該學著對我們所喜愛的人事物不執著與鎮定平衡的態度。身為世間的人在人際關係之中有若干程度的執著是不可避免的,但過度的執著於我們所愛的人是有破壞性的,應該學著放下對親友的過度關切以及憂慮。你可能會懷疑這樣的捨覺支是讓我們變得冷漠不關心,不會的,它只是沒有分別選擇。在捨覺支的影響下,一個人不會排斥他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執著他比較歡喜的事物,他的心是在一種很平衡之下接納一些事物的本來面目。

二、儘量避開迷執心重的人:這種人佔有慾非常強,尤其是迷執在他自認為他所擁有的人或東西。像談戀愛的人常被指為神經病,就是這個道理。

三、選擇冷靜的人為朋友:好的朋友是我們善的助緣,可以幫助我們成就道業。
七覺支的每一支都可以帶來不同的利益,一旦七覺支成就,就可以結束輪迴的痛苦,這是不用懷疑的。


 

 

Copyright (c) 2005 zhenr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歡迎自由連結本頁!!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以上

與嘉義市真如禪寺聯絡方式
郵件:
電話:05-235-5949
寺址:嘉義市60089西區永康二街33號[地圖]
網址:https://zhenru.org

您是本禪寺第 57502 位訪客
本月第 750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