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一、 已生之惡令斷除
二、 未生之惡令不生
三、 未生之善令生起
四、 已生之善令增長 |
 |
佛教中對善惡的定義絕不是根據個人主觀的感受來評斷。佛教不離世間法,它建立的法就是因果,世間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不能違背因果,要能正觀緣起,體諒一切眾生,進而圓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應該以悲憫的心、正義的心的角度來衡量某個行為對自己或他人是否有幫助,是否能幫助我們調伏貪瞋痴與顛倒妄想,是否能使這個社會更溫和、吉祥、圓融。我們也該衡量究竟這項行為有否造成社會負擔或有否注意心靈環保與藝術生活,如何讓大家和平相處,讓世間都是內心很健全的好人。
(一)已生之惡令斷除
四正勤的第一個層次是「已生之惡令斷除」,這裡所指的「惡」包括了不節制、冷漠、嫉妒、嘲笑、散亂、昏沈、懈怠、掉舉、太防衛機制…等等的不良習性,所謂「已生」表示已經注意到不良的行為、不當的言語、散亂(不清楚)的思維,身口意展現的全是內在的貪瞋痴所起的現形,這時就得趕緊發菩提心,察覺錯誤並加以改正。
佛教所以去惡的原因,是因為「惡」會導致未來種種的煩惱、困擾以及不好的果報,所以可以說「停止作惡」就是最好的超渡。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是指要依真正的真理,不依別人,修行一定要靠自己才行。自己做自己擔當,這是因緣果報的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令人不愉快的事,例如與別人意見爭執,或是感情糾紛,或在別人身上看到讓我們不順眼的行為,或是遭受對方的批評與毀謗,或是只要對方意見與我們不一致,這些多少都會讓我們產生內心的不愉快,而事實上,種種的不愉快其實都出在自己的瞋恨心上,外在的因緣只是導火線罷了,假如一個人能隨時懷著慚愧心、謙卑心、包容心、勇於認錯的心、智慧心,那麼他自然能無往不利,所謂仁者無敵就是這樣子的。此外,我們也常常害怕,害怕失去健康、財富、親人,有時也擔心老化或遭受意外,而延伸出不安、恐懼、悲傷。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這都與貪愛、愚痴、無明有關。無明就是不知因緣法的次第,佛教並不是迷信的宗教,佛陀也不敢打妄語,如果有法師說:幫你加被以後,你就會變聰明,那是權巧方便之說,加被以後還是要教他讀書識字才會變聰明,不是用神通就可以變聰明的。宗教的東西,只給人心靈的寄託、自我安慰,而佛法是緣起法,教我們了知緣生緣滅的真理。
如果對過去的事,心中一直放不開,有些癥結卻不敢面對因緣,例如不好意思向他人道歉、彆扭等等,其實若能真心懺悔,即使別人不接受,這是他人的因緣,我們真心懺悔,則是我們自己的因緣。若對未來存著無明的恐懼、彆扭,而引發種種固執、挫折、沮喪,卻反而要顯現出優越感,這都是不能清楚明白因果關係的真相,都可歸納成佛法中的愚痴,不知緣生緣滅的次第。
人類都會避苦趨樂,時下的價值觀又都想一蹴而成,這是很嚴重的。用逃避的方式將苦惱拋開,用強烈的興奮、刺激、喜愛的事來模糊內心的不安與痛苦,這是不瞭解因緣法,雖可暫時忘卻煩惱,但是因果仍然存在著。逃避不是辦法,反而會使煩惱糾結更加擴大,變成壞習性。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自我察覺」的能力,自我反省、自我評估,並且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安和苦惱。
觀察:每日有多少不安的情緒與困擾?這些不安來自何處?要如何解決?
要仔細觀察,深刻體會,當察覺的力量愈來愈強,就愈有能力除掉煩惱,也就是察覺、精進的力量,會使理性愈強,愈能看到苦惱的由來,要看欲望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若生活不能落實,書讀再多也沒有意義)。
每個人面對外境時,都有個人的好惡,例如喜歡的顏色、品牌、甚至語言、動作等,這些好惡常常是貪與瞋的助緣。人多半是「順己則貪,逆己則瞋」,有了錢就希望放高利貸,貪心的結果,可能就被倒掉;當別人說話不中聽,就會生氣。如果能事先瞭解自己的好惡,就不會受到主觀的喜愛所左右,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事後再來後悔、沮喪。好惡的感覺太強烈,會造成情緒上的患得患失,如果做一件事情,只是想到成功以後將帶來莫大的好處,完全沒有想到萬一失敗會怎麼樣,沒有先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就很難從失敗中學到經驗或不氣餒,對結婚憧憬太高,也會造成失望,導致家庭失和等。
事實上,因為諸行無常,所以「當下」是很珍貴的,不要寄望明天,「寄望」的先決條件是要把握當下,譬如要等到將來賺了大錢再給太太幸福,不如當下給她內心的溫暖,隨時一句貼心的話、一些關愛的舉動、幫個小忙,都是很好的表現。若一個人喜愛別人讚美,而討厭別人批評,就容易對喜歡奉承的人產生好感、信賴他們、貪著他們的讚美;相反的,對於批評的人容易產生不滿、冷漠和瞋恨,其實這才是痛苦的來源。
對人的評價常因本身的好惡而偏差,對事則常常為反對而反對,要如何減少這些個人的好惡,如何調伏我們的貪瞋痴呢?
第一步是「戒」,戒就是道德,戒止自己暫時遠離對自己身心容易生起的好惡,貪瞋的外境自然就可以熄滅。戒止或遠離是為了察覺,不是壓抑也不是逃避,這點很重要。我們常常用五戒或十善來使自己遠離煩惱或惡行,身口意都要很注意,每日檢核反省是否有犯戒,不要浪費時間,這關係到以後的生死是否能逍遙,而不是佛陀的加被。會招致後悔的話不要說,媒體的影響力非常大,要有正知見去判別是非、真假,思維上避免做白日夢,會造成顛倒妄想的壞習慣,要如實生活。佛法的重點是以事實求事實,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要扭曲事實,要照見真正的現實。還要自覺覺他,否則以後不會有好眷屬,有了戒,本身有道德,周圍的人也有道德,要互相幫助,互助的影響是很大的。
有了「戒」的基礎,再來修「定」。修定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增強我們的觀察力和敏銳度。一個人做了壞事,並不表示他永遠是壞人,要看他是否改過了,目前行為如何,如已改過,就應讚嘆他,這才是助人,不是隨便奉承投其所好。集中注意力,就會加強察覺的力量,不會懶散。思考問題時,減少情緒的牽制,做判斷時減少散亂和干擾。每天練習打坐或練習呼吸觀可加強定力,沒有定力的思維容易顛倒妄想、自性化。
有了定力還不代表對事物的因果關係有所洞察,如果對因果、事理無法展現「智慧」,只會坐禪,這是石頭禪,不是如來禪或祖師禪。如來禪是緣起,要對因果有覺知、祛除妄想、解決生死的問題。智慧是來自對習氣的覺察,與對因緣的觀照,而定力只是觀照的工具而已,修慧最重要的是要運用緣起觀。學佛的人主要要斷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苦惱,因為有我執就會產生愛著,有愛著就容易顛倒妄想,所以要「無我」、「無我所」,甚至連我也沒有一個寄託的所在。所以在緣起觀上,應多思考苦惱的因緣如何形成,瞭解苦惱的必然性、不實用性,進一步分析苦的來源,然後訂立斷苦的目標,用四念處去思維,然後再以八正道落實生活來斷苦。
緣起觀是佛教修行最重要的綱要,明白「苦」的來龍去脈,找出真正的原因,才不致重蹈覆轍(輪迴)。初學佛的人,在思考緣起觀的運用上,也許不能掌握的很好,儘可能從四念處著手,買些書回來研究,在原因的分析上可請教有做過內觀的善知識,這樣比較有幫助。
(二)未生之惡不令生
四正勤的第二個層次是「未生之惡不令生」,這非常重要,所謂未生之惡是屬於不自覺的三毒(貪瞋癡)的活動,平常不容易察覺。因為「欲望」與「需要」二者很難劃分,這差別很細膩,沒有做過內觀的人不瞭解,常會隨著習氣去做。什麼是「不放逸」的標準?「冷漠、不關心」的標準為何?這是兩難的問題。每個人一天有二十四小時,要如何分配才是過得充實?睡覺應不應該?生病可不可以睡覺?所謂充實,是「在因果中合情、合理、合法」,過份折磨身體導致以後的困擾是不正常的。每個人的一天要如何分配來助人才算充實,如何去幫助別人才不算冷漠,要知道答案,只有透過更敏銳、更冷靜的察覺,很虛心真誠的檢討才可以,否則很難評估。
要以落實生活做根據,從確實的觀察找出「不覺察的行為」,而不覺察的行為也不是永遠的,只要肯下功夫學佛法、做內觀,將來還是會變成覺察,這就是諸行無常。一個人到完全自覺的階段,就不會有什麼下意識(潛在意識)的行為,情緒、語言、念頭就完全可以控制,例如:不經意的抓頭…等等。覺察當下的意識很重要,當下不察覺,很快就會忘記,而這些被遺忘的事情會變成下意識的干擾力量,就算在夢中也應隨時清醒,因為夢常會展現下意識中的行動,我們的上意識可能可以原諒某一個人,但在夢中可能會對他有不利的舉動,這就表示下意識仍然很介意,沒有真正原諒他。所以平常做人做事,要學會「溝通」,溝通的重點要建立在誠懇上,讓大家的心結可以解開,並且要徹底的原諒對方,用冷淡、排斥的方式,只有使大家更加仇恨,修行是不可以這樣處理事情的,凡事要熄滅煩惱、增長智慧才行。
(三)善的兩個層次
四正勤的第三層次與第四層次,是有關行善方面來講的。佛教所謂的行善是幫助他人解決身心的困難,如:佈施使人有精神寄託,教育他人使人有智慧,以及幫助自己解決煩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若是只有幫助別人解決煩惱,這只是佈施,不是修行。
如何才能產生善行的動機呢?最主要來自行善的喜悅。佛教把「善」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生之善,另一種是未生之善。以個人修行來說,善最主要是戒定慧的實踐,以究竟法來說,「慧」指對於宇宙真理的認知,「戒」指人格道德的修持,「定」指能持續不斷,而戒定慧俱足則指在日常生活上能應用實踐。
佈施可分為:財施(物質、金錢),法施(真理、是非明辨),以及無畏施(對重病者以不畏的精神去照顧、陪伴,並且完成他臨終的託付,不怕別人毀謗,能忍辱、智慧、持續性)。這三種佈施能使修行者達到心安,加強心定的資糧。慈悲的意義在於佈施的動機,而正確的動機是要消除煩惱,而不是求得回饋。
未生之善要如何生起呢?首先必須察覺自己個性方面是不是有畏縮(怕麻煩、不如不說)、任性(言語上不管對或錯都講)、惰性(懶惰沒有責任)、五蓋等不良習性,若察覺之後應立即改正,同時要充實自己的智慧,培養辦事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也使別人有智慧,自己能解決煩惱。
已生之善要如何使之增長呢?要反省自己,評估自己所做的修行與佈施,是否有幫助自己與他人去解決煩惱,在修行上是否有法喜產生(精神活力的來源),以及是否有警覺到:是否自我陶醉(自我愛著),以免阻礙了修行的進度而影響到弘法的客觀性。
有智慧者是在解除煩惱,愚痴者每日與煩惱為伍,即使飽讀詩書也不像個修行人,要能熄滅煩惱才算是學問與修養兼具的修行人。若已發起慈悲心,就要長期不斷的精進,去完成菩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