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意足 [四神足]
一、 欲如意足
二、 精進如意足[勤如意足]
三、 止如意足[念如意足]
四、 觀如意足 |
 |
(一)欲如意足
「欲」是想要的意思,但欲與貪是有差別的,欲望本身是中性的,貪是指不好的,所以「欲」基本上可分為善法欲與惡法欲,善法欲是「逆」貪瞋癡的方向,惡法欲則是「順」貪瞋癡的方向。欲有意志力的內涵,如欲出離三毒、五蓋,往解脫煩惱方向行,經典上說佛陀因為欲心無饜,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所以欲可說為「強勁修道的動力」。
修行人要常常檢驗修道的意願強或弱,乃至為何增強、為何減弱都應自我醒覺,學佛的人初發心時可能非常勇猛、活躍,但有些人到後來對解脫並沒有更深體驗與突破,可能在佛教界中會消失,甚至還俗,其實學佛是要越來越簡單,而不是要越複雜,佛陀所說的法在世間,是要能解決煩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經典上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欲要產生動力,需要有信為前提,而信的內容是信仰三寶、四聖諦,體驗人生的苦,並精進求解脫,熄滅煩惱、熄滅貪瞋癡,以求得自在無礙的境界,由知苦進而還滅,這就是一種善法欲。所以「欲」是中性的。
(二)精進如意足(勤如意足)
若能進一步精進,就會事事如意。「欲」是屬於心理上修行的動力,「勤」則是身體上的力行。
修行要時時刻刻檢驗自己有精進否,還是倒轉了精進只增加瞋恚的痛苦,這些都要有所了知。煩惱是增加還是減少,心裡面要知道。若不精進,常常會出現懊惱,而且會使懊惱的歷史再三的重演、輪迴,反之若能獲得在困境上有突破性的法喜,就能解決煩惱,增加道上(真理)的菩提。換言之,在修行道上不精進,貪瞋癡沒有解決,若是在三毒五蓋裡牽引輪迴,如此常會被痛苦所縛,無法出離。
在一個修行團體裡,若有一人不精進,會影響彼此間的進度,使整個團體互相懶散,修行力不從心,這是不好的。一個人有修行、有努力、有覺知,就會有心得分享給別人,有不愧於心的一種修行動力與別人互動,若沒有慚愧心,就無法提升動力,所以要全神貫注,要有正念正知,當有所為時,要了了分明。
(三)止如意足(念如意足)
隨時注意呼吸是不是很平順,這是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呼吸不平順是心念散亂、掉舉、不安的一種狀態,所以在任何時候,以三個呼吸調整自己到能夠恢復安詳為止,安詳才有利於作深觀,若在瞋怒心重時,三個呼吸仍無法恢復平靜,就要加強深呼吸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讓自己的氣、息都完全調順,腦波不滿意的地方也都完全被控制下來為止。
要利用深呼吸的那種覺知、覺悟,使之平息,再重新評估所憤怒的事件。人常常急於應對,也常流於不恰當的應對,或逃避問題,或答非所問,這是人的致命傷,修行人要冷靜和強而有力的止如意足,要看清問題,並要專注應對。覺知自己的底細(自己的能力及責任),就有平息煩惱起現形的能力。
(四)觀如意足
「觀」是一種透視的洞察力,一種智慧的觀照,也可以說是般若。要在不受干擾下,以平等心來看:是什麼(What)是為什麼(Why)該做什麼(How),要如實知見這三個要件,而「應對」就是「智慧」。
沒有先具備止如意足的基礎,絕對不會有定的功夫,這樣的情形下就無法發揮觀照的能力,也就是說:正念的基礎若沒有做好,是無法完全面對現實去看到實相。如果有人因為煩惱而吃不下飯,那是不懂得緣起、有我執,有個我相、我執、阿特曼的人有煩惱時,是吃不下飯的,他不知道如何解決煩惱,會自暴自棄,一定把事情越弄越糟,瞭解緣起的人不但飯吃得下,也睡得好,因為他知道煩惱與吃飯是沒有關係的,有元氣有體力才能解決煩惱,所以瞭解無我的人才看得到緣起,是有般若智慧的人。緣起是人事相問題的現實,是活生生的事相,是一定要去解決的,如果有個我,加上自己的主觀,再加上自己心靈的痛苦,就會變成「苦苦」,所以我才說不具「止」如意足的基礎,是不可能有定的修行,也不容易發揮「觀」的能力。
那麼「觀」是要觀什麼呢?要觀「五蘊」的形成是有生理的色相(地、水、火、風)及心理的層次,那麼心理要如何影響生理,而生理又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呢?這些色與受想行識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變化呢?單一的因緣往往無法洞悉事情的真相,所以禪宗的參話頭「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對一個初入佛門的人來說,好像很玄,沒辦法理解,但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來說就很直接了當了。本來就是無我,三法印就是本來面目,是建立在緣起法的有為法與無為法上。
當下的意識狀態是怎樣形成的呢?身口意是如何的發動?動機是如何形成的?事情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一個非如此不可的主宰因緣呢?將因緣弄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如實知見,就是証法眼淨,能如此修行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能打開心胸,修行不是封閉系統,不是自己講自己對、自己做自己對,也不是離開現實而來說主觀或相對的東西。「緣起」其實是很簡單明瞭的,真相是無是非的,而且離開了現實就說什麼話都沒有必要了。
自我封閉的心態無法看到事情真正的東西,也沒有辦法聽到外面真正的聲音,就算耳朵聽到了,也沒有辦法進入到思考,所以修行要通過「觀」的洞察力訓練是有困難的,一定要具備很正常的心理,有般若智慧,經過「觀」的覺察訓練,慢慢將我們的心胸打開,把頑固、執著的觀念消化掉,才能變成開放心胸的快樂的修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