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方丈室留言板 | 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 | 聯絡我們/問題解答
* 您的位置是在: 方丈法語 [ 五根五力]

 

 

五根五力

一、 信根與信力
二、 精進根與精進力
三、 念根與念力
四、 定根與定力
五、 慧根與慧力

 

 

要如何讓我們善的種子能夠茁壯生長呢?又如何讓我們善的心念及行為能繼續行持下去?這就要修五法,五法就是五根五力,世間的一切無非無常、苦、空、無我,雖然能夠萌發善心,種下善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但要使善念更加堅固,使善根能繼續增長,那就要有五力的展現才可以,所以五根與五力是不能分開的,這五種心靈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產生心的力量以及平衡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根與信力


這五根與五力的名稱都是一樣,為什麼要把它分開來說呢?因為善根雖然生出來了,但是惡的行為習性還沒有破除,這時就更需要加強來修持,使善念增長,直到惡的習性已經破除,如此才能成為力量,所以有了信根更加需要信力,才能夠成就圓滿,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巴利文的「正信」叫做「沙塔」(它含有信賴、清淨、自信以及奉獻的特性),它有幾個不同的層次,當我們對某些人事物產生喜愛或崇拜時,第一個層次就昇華了,但是這種信念生起的時候,並沒有經過智慧的觀照,因此是迷信的起因。

我們進一層的信心是來自智慧的思維、分辨和判斷力,透過智慧與判斷的能力來體驗自己的經驗與感受,這就是一般所謂的正信。這種信念的產生不只因為別人教導,而是來自自我的觀照與自己的覺悟,藉著正信,在我們內觀的時候,生命的每一部份都變成禪觀的對象(生活與修行不能分開),不必藉著恐懼或渴求的動力來生活。我們可以把每一刻都當作是開展智慧的良好機緣,好的很好,不好的也是很好,因緣就是這樣子,必須隨緣,需要生活多姿多彩來應付、互動、互相勉勵,透過觀照達成高智慧的圓融性。
為了開發正信與智慧,我們必須學習每一時刻的當中都保持心胸開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無法開展自己的新經驗呢?那就是:我們緊抓著過去的經驗,並執著在過去的經驗之下,將執著的東西投射到未來。如果經驗是愉快的,我們就希望它能再來;如果是不愉快的,我們就會想辦法去阻止,希望它不要產生。這兩種狀態會使我們的修行跟「過去和未來」抗爭,而無法專注在「當下」的明覺,這是很嚴重的。我們經常受制於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的範圍,死在過去的經驗與知識當中,而其實知識的東西是要應用而非絕對的。
「正信」意謂著信賴地開展生命的過程,放下恐懼與執著,並在每一個新的時刻展開新的智慧。

 

(二)精進根與精進力


在修行的過程中,只有足夠的信心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努力與充沛的精神做後盾,有信心也必須要實踐,要勇猛、精進才能成就。因為無常,什麼都會不一樣,所以生命是很寶貴的,不要浪費時間、生活與生命,要做有效率的推動才可以。信根與精進根這兩者要合併,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源,也是能否成就的必要條件。所以學佛要分秒必爭,時時刻刻身體力行,不要停頓,要理解「不進則退」這句話的意義。學佛除了要守住今天的道心,不要讓妄想心跑出來,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向前邁進,這樣子才能稱得上精進。
「精」就是無雜念,「進」就是不退;無雜念、能專注才能精進,所以專心不退才稱為精進。精進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初步的努力,它是鼓勵或是志願的走向發掘生命的正道;第二是自由與超越的努力,這指勤學努力,且遭遇困難時不會畏縮或自閉;第三是不退轉的努力,這樣會使我們自己不斷的產生力量,引導我們走向解脫之道,唯有熄滅貢高我慢、貪瞋癡,才會有相當的智慧光芒出現,這才叫解脫之路。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有精進的修行。可以藉著觀照來提昇自己,當我們觀照死亡的必然性與人生的無常性時,自然就會激勵我們不可懈怠。必須把握當下的生命,精進、進修、再精進、再教育、再努力,這樣子才能做自己的主人,這是我每天思考而落實去做的。

 

(三)念根與念力


精進能直接引導出正念、正見、正思維的開展,用八正道來落實修行。若念根能夠增長,則能夠破除邪想、顛倒妄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是名念力。正念的心理狀態就是專注,沒有障礙,沒有排斥,是涵蓋經驗的每一個面向,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知、正覺、正見的狀態。
佛教的教義當中,在講到正念的範圍問題時,就是包括在四念處之中,去觀照我們身體的感受、心念、法相。如果我們對每一個事物只持正念,那我們的覺知就會如實顯現出來,只要正念持續不斷,就不會有片刻的心不在焉。持正念時不會受貪瞋癡的干擾,一旦離開了產生痛苦的根源,就能達到正念、正見、正思維。

 

(四)定根與定力(禪定力)


「定」就是堅定的意思,一件事情若要成功,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堅定的志願、堅定的心念與堅定努力的實踐,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能夠將心念收攝統一在正道之中,使我們的心念不向外攀求,不隨外境移轉,這樣的成就才能使定根增長,也才能破除顛倒妄想、明知事理。
有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半天;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像這樣的學佛,定根與定力都不夠,如何能成就修行?所以如果我們的心只是向外攀求在一個佛來關注、來愛護、來指導等等,自己沒有產生修行的力量,這樣是不行的。

 

(五)慧根與慧力


「慧根慧力」是指能洞察、有現觀的意思。「現觀」就是現在能看到因緣條件的真實性。當正念與禪定的力量到了一定的境界後,這種洞察力能自然開展出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直觀」的能力,可以不經過理性或知識,直接洞察因緣真相的能力。
佛教通常依三方面來說明智慧的問題:


第一方面:清晰的觀注「事相的本質是短暫的」。無論我們對無常的了解程度如何,我們都將看到事相的不斷改變,退步或進步自己都很清楚,心理的演變、人事物的無常改變、地球、季節性、氣候、社會文化、人際關係、我們身體的老化等等都在無常之中變化著,當心念非常集中,對無常的覺知會比較敏銳,當定力與正念變得很強時,對無常的覺知特別會變得比較清晰明瞭。

一般人都自以為了解無常,但事實上若真的知道無常,就不可能再去聲色場所,不可能再去罵人、恨人或去做白癡的工作,而會隨時觀照因緣、落實生活,每天戰戰兢兢唯恐再落入業障的深淵。
有慧根是指相信因果、肯信因果,而照見因緣則是本身有親見、有感受。「相信」並不一定做到,這是有次第關係的,先要走過黑暗期之後,照到了光線,產生信根、信力,達到慧根俱足,再由慧根發展出慧力,所以照見因果的人可以不再需要師父,可以以道理、以法為師,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否則就需要有一位嚴師在旁督導協助。
了解因緣果報,就不會怨天恨地,也不會逃避,會勇敢去承受,這就是所謂的不昧因果,不是修到成佛,就沒有因果,是不昧因果,而非不落入因果,所以修到法眼淨就能勇於承受而不逃避,如此很快就有光明的一面,就會見到光芒。


智慧的第二方面,要真心體會「苦」的本質。一般有修行的人都知道:娑婆世界毫無樂可言,絕對只是純粹的苦而已,「樂」只是我們妄想心所取的一個名稱,有生就有死,有愛著就有別離的苦,這哪裡是樂?但這並不是說樂會變成苦,而是樂的本身(質)有苦的成分,除非瞭解無常,不把樂當做樂,只當成需要或不需要,否則到頭來一定會失望。

當我們觀照經驗之時,我們看到的感官世界是不斷的改變,而且是不安定的,當一念生起時,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地想得有它,它仍然會消失,只要覺念清楚,對因果有很深的信念,當被誤會或潑冷水時,就不會隨便動搖,知道因果不會辜負我們。聖人知道要建立清淨,需要三世、累劫,對因果看得很長遠,所以有仁者無敵的表現;反觀一般凡夫,看到的只是一世而已,以為不安定、誤認行善沒有庇佑、好心沒好報…,這些人對三世因果、遠續緣起的不了解,智慧心沒有開啟,當然就吃不消,瞋恨心起,終至自暴自棄。
所以佛陀說:「智慧的開啟,有如逆流而上,必須與世俗的『不正見』相抗爭。」假使我們對「人類到底是怎麼樣」有一個理解,了解因果之後,我們就可以照見真正苦的本質,就不會說無中生有,也不會誤認樂會變苦,也不會誤解確實有樂,就會了解:那個「樂」,不是真正的樂,而是苦的延伸、苦的偽裝者而已。
佛陀說:「世間是苦你應知。」而覺知這個苦,就是開啟智慧之鑰,知苦是覺醒的動力,對苦的覺受越深,從中體會的解脫會越多,生命中生起的真正喜樂才會出現,就知道如何讓福慧俱足,修福是做有道德的工作,做有意義而且利人利己的事,修慧就是對宇宙世間的真理、真相要很清楚。


當深入去觀照苦與無常,智慧的第三方面才會出現,也就是無我的本質,原來所謂的「我」,只是一個時時刻刻變動的過程,原來我的貪瞋癡、貢高我慢,並不是永久都是這樣子的,原來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因緣條件可以轉,只要看清楚因緣事相條件,我就可以改變,原來無常、無我是這樣快樂的事,原來事實真理也是如此,就可以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可以遠離顛倒夢想,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在所覺悟的背後,並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這裡「主體」指的是必須具備:自主、獨一、永恆、不變等四個條件,四項缺一項都不能說是主體,在世界上是沒有這種東西的,十法界裡都是緣生緣滅,這是事實。
如果對大乘的六波羅蜜修持好,會對苦、空、無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但這不是在文字上打滾,若當成哲學上的研究,對文字只是見聞覺知,雖然見識很多,但對滅除煩惱的工作都不去做,這種人只會製造更多的煩惱,思想也會變得很複雜,真正對緣起了解的人,思想單純、生活也單純,對自己的煩惱來源有次第的了解,對根本無法解決的煩惱,如患了癌症,醫生宣布只有幾個月好活,就能忍受著善用最後的生命,很快就會解脫。


 

 

Copyright (c) 2005 zhenr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歡迎自由連結本頁!!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以上

與嘉義市真如禪寺聯絡方式
郵件:
電話:05-235-5949
寺址:嘉義市60089西區永康二街33號[地圖]
網址:https://zhenru.org

您是本禪寺第 36085699 位訪客
本月第 1023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