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一、正語
二、正業
三、正命
四、正精進
五、正念
六、正定
七、正見
八、正思維 |
 |
八正道可以分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來說。佛陀強調每一種經典看完都可以作為參考,但卻不能獲得解脫,只有修八正道才是可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即使六波羅蜜也只是助緣而已。在修行上戒、定、慧是必要的三個要素。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拔除痛苦、煩惱,而要止息苦惱必須先止息使苦惱生起的因,即是貪、瞋、癡。這是佛陀所發現可拔除痛苦、煩惱的實修方法,他自己依照這種方法來修行,並將此法教導眾生,這就是八正道。
曾有人要求佛陀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解釋八正道,佛陀說很簡單,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樣的解釋,一般人極易了解、接受,因為大部份的人也都知道該這麼做,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界定什麼是善的定義,而什麼又是惡?什麼是有利於眾生的?何者又是不利於眾生的?由於各地的民俗習慣迥異往往不能有所定論,通常我們對善惡都是透過自己的觀點,傳統信仰及個人的喜好與偏見來判斷,所得到的看法也都非常的狹隘,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所以佛陀提出一個分辨善惡的方法,任何地方都可以通用的,即是:凡是會傷害到他人或干擾到他人內心的平靜或祥和的就是不好的行為,即是「惡行」;而任何一種可以幫助他人或使人快樂,心情平靜祥和的,這就是好的,也就是「善行」。
進一步說,心要達到非常清淨、祥和、平靜,並不是靠各種宗教的儀式或道理上的解析,而是要靠自己去體悟自身的實相,並且按步就班的去拔除所生出來的習氣,這樣才可以,而這一定要修慧,透過聞、思、修才可以達成,所以八正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訓練,即是戒、定、慧三學,「戒」是道德修養的訓練,戒絕所有不良的言語及行為。「定」是專注力的訓練,藉以展開念念分明的能力,進而能主導、控制自己的心念。「慧」就是智慧,即是開展清淨的洞察力,以便照見自身的本質,亦即有察覺、有內觀、有洞察力觀照自己的心念及本質,使得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持戒是修行的基礎
任何想修持正法的人都必須由持戒開始,否則就永遠無法向前邁進。所以我們要先戒絕任何傷害他人的言行舉止。只有這樣的道德修養,才能使一個社會或團體避免分裂。事實上持戒除避免傷及別人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傷害自己。試想一個人做了壞事,例如對別人破口大罵,污辱別人或殺盜淫之後,想要心裡不受煎熬,不起任何貪婪、憤怒是絕不可能的,心裡也絕不可能得到平靜舒適,一定會在痛苦悔恨中一次又一次的輪迴,所以當下這一刻的貪婪、憤怒,不只為自己帶來眼前的不快樂,也為未來的無邊苦惱種下苦因。而為何持戒是必須的?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一個修行的人是朝向解脫一切苦的最終目的而努力。為此我們必須努力根除心靈的貪、瞋、癡這些惡習性,因為所有會傷害他人的言行舉止就是發自我們的貪、瞋、癡。任何有害眾生的事情在我們修行道路上都是一種退步,不但阻礙了解脫的道路,更增加了深一層的痛苦。
八正道中,有三部份是屬於持戒的訓練:正語、正業、正命。
1.正語
說話必須清淨而且有利益他人。清淨是要靠去除不淨來達成的,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那些不清淨的語言,第一包括說謊話,言過其實,隱暪真相;第二包括搬弄是非;第三背後中傷及毀謗他人;第四自嘆毀他的語言,自以為是,太過份的主觀;第五尖酸刻薄的語言,令人痛苦不堪,第六對人毫無益處的語言,浪費自己及他人的時間,這些都是不對的,必須要戒絕,所說的要自然就是正語。從另一方面來講並不只是戒絕妄語而已,佛陀說,一個說正語的人,必須說話誠實、坦白、正直、可靠,化解爭端而不是搬弄是非,能促進團結,以和諧為樂、為貴,能製造和諧的氣氛,而且所說的言語,要能柔和悅耳、仁慈、溫和、適當,根據事實,權衡輕重,遵循法理,在恰當的時機才開口講話,這就是正語的意義,這是極不容易做到的。
2.正業
正業就是行為,行為的清淨關係到一個人修行的好壞,正業就是要有正當的行為,佛陀說有正業行為的人,他的行為時時都非常謹慎,避免傷害任何生命,且內心充滿慈悲、具有慈愛,為眾生謀福利,戒絕殺生、偷盜、邪淫或喝酒、吸毒、販毒等這些負面的行為。對於一個世俗的凡夫來說,要修正語、正業的方法以持五戒最好,五戒的行為是最基本的要求。五戒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有道德的人,行為不會超出五戒的範圍。
3.正命
正命就是正當謀生的方法。有兩種依據的標準,首先是養活生命的賺錢方法,不可以觸犯五戒,否則會為眾生帶來痛苦,比如一個人吃雞補身,給雞帶來痛苦,是極不應該的,第二是謀生的方法也不可以促使他人犯五戒,因為這樣也同樣會帶來痛苦,所以無論直接或間接,不要觸犯五戒是較好的。自己不販毒,也要不鼓勵別人吸毒。這種不傷害到其他眾生的原則只是道德的本份而已。更進一步,還應該要保護眾生使對方大富大貴,離苦得樂,這就是護生,也就是說諸惡莫作只是守道德本份而已,眾善奉行才能有功德。任何有牽涉到殺的行為,不論是殺人或殺動物都絕不是正命,而且就算不親自殺生,只是賣魚賣肉,也不算正命,因為這是靠他人錯誤的行為來賺錢,雖非直接,但也有間接的共業。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做人不錯,為什麼還會被搶、被罵或發生車禍,或被倒會,甚至事業不順等等,這些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有許多是間接引來的業,自己忘記了,殺動物是極易召感各種災難的。靠他人錯誤行為來賺錢的方式也都不是正命。所以賣酒、販毒,雖然可以賺很多錢,但是這等於是鼓勵他人喝酒吸毒,也會傷害別人,這比自己喝酒吸毒所犯的罪更加嚴重,雖然沒有傷害自己,但傷害了眾生。
另外,所做的工作未傷及人,但心存惡念,希望別人受到傷害,也絕非正命。比如開醫院的人為了賺錢而祈禱天降瘟疫,這種罪過是很大的。賣傘的人也不能為了自己的生意而求老天下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努力工作,服務人群,對社會負責,要有公德心。出家人也有他應該要做的工作,以得到人們的佈施,那就是要努力淨化眾生的心靈,多多弘法利生,如果靠著欺騙、施展神通,或妄稱自己已達到某種境界能使人不死,也不會生病,以此來迷惑眾生,那就不是修持正命。要在人們處於不幸當中,教導他們提昇自己,跌倒再爬起來,勇敢向前走,鼓勵民眾有向道心,這就是正命。
(二)定的訓練
進一步說到「定」。定是藉著持戒來控制我們自己的言語及外在的舉止行動,使之能更有慈悲,更有智慧。但苦的起因卻往往是來自於我們內在的行為及習氣,如果我們的心仍舊在貪愛、瞋恨等有害的情緒中翻滾煎熬,那麼僅限制外在的言語、行動是毫無用處的,這只是壓抑自己的情緒,絕不可能離苦得樂,遲早有一天這些負面的情緒會像火山一樣地爆發出來,有如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不僅使自己犯罪受到傷害更傷害眾生,終至兩敗俱傷。反之如果能轉而從心靈上來停止這些不良的行為,則較為容易。要請別人改變談何容易,只要盡心勸過對方就可以了,要求自己從內心改正才是正確的,而自己如果有心改過卻一時改不過來,那麼在別人也犯過卻改不過來時,才容易將心比心原諒對方,這是很重要的。這是有「止」的能力了。
八正道中有關「定」的訓練有:正精進、正念、正定
4.正精進
修行必須要精進,否則一天精進,兩天懈怠,是永遠不可能有成就的。一旦我們安靜下來,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心靈,我們就會注意到是誰在影響我們的注意力,這一點如果發覺出來,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了,一般人的心是不安定而且變化多端,不斷地在轉變心念及注意的對象,對於身邊的人及自己內心真正發生的事情卻反而視而不見。眾生都有這種心理,該關心的都沒關心,不該關心的卻熱心無比,而那種熱心都是向外攀求,自己本身的內心狀況反而都不清楚了,如果做過內觀,就容易了解這段話的含意,否則是難以理解的。
當然我們一生的習慣是很難在短短的時間內改變。我們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續不斷的察覺、改變,同時需要耐心,恒心及平靜的心態。這就是如何來發展感知覺性的問題(佛性的問題),用來了解諸法實相的方法,也就是正精進的開始。正精進不只是一味地背書而不求甚解,只有記憶力的精進,對內在的修持是無用的,讀書是要將壞的驕慢個性降伏,若反而使人變得驕慢,就枉費了。讀書更是要使人明辨是非,別人對了就要讚歎,若反而毀謗對方,只認為自己對,進而嫉妒對方,那就變成邪精進了,自讚毀他不足取,要能使自己愈加謙卑才是真正的精進。所以精進有四種方法即四正勤:第一,防止邪惡的念頭生起;第二,去除已生之邪念;第三,使未生之善念快生長;第四,使已生之善念增長。
5.正念
正念即是如實正觀,沒有任何扭曲的去發現無常、苦、無我的事實,及緣起性空的道理,如實體會、內證。正念是無法用勉強的方法去成就的,想要靠著咬緊牙關的意志力來達到正觀是完全沒有幫助的,反而會障礙了自己。正念的成長是必須靠「了解」,要有相當的正見,對空性見、諸行無常的法印非常清楚,知道一切了不可得的道理,並且用「放下」來體證三輪體空,而不執善念的放下。正念也不可以用在任何自私的方面,它是一種無自我的覺醒。在正念的境界中,你會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及自己的自私行為,你看見了自己的痛苦及自己如何造成那個痛苦,及看到自己如何傷害他人,也徹底看穿了自我如何欺騙的謊言,看見了真相而能痛下決心想去改過,這才叫正念。人終究得面對自己,最笨的人是欺騙自己的人,將自己攪亂變得糊塗,是非顛倒,導致一再輪迴還有隔音之迷。
6.正定
即是時時刻刻維持正確的覺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專注也是同樣重要。但專注與正定是不同的,因為一個人可能專注在情慾當中或專注在滿腔憤怒當中,比如很注意抓人的毛病或語病,一旦抓到便不罷休,或一個扒手專注在對方的錢包,或打三天三夜的麻將,或者對一個人的恨可以持續三年等,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專注力,是邪定絕不是真正的正定。正定必須是可以讓人解脫的,而且不含有貪、瞋、癡在其中。
開發定力的方法有許多技巧,像背誦某一尊佛號或專注一項物品或專注在某一項藝術成就,像書法、繪畫或是打坐。但是在這些方法當中,所得到的輕安只是表面上刻意製造出來的,不是由於清淨的心深處自動生起的。在佛陀的教導當中也有提到各種修定的方式。而佛陀本身在開悟之前也曾跟隨瑜珈行者學習八種心靈高度的境界,可以說終其一生佛陀始終沒有間斷的繼續修定,但是他發現只靠修定還是不能解脫,因此佛陀教導「定」時強調定只是用來開發洞察力的助緣罷了!一個修行者開展定力的目的,不是為了體驗禪悅,而是要訓練「心」能成為有用的工具,用來體認自身的實相,並且熄滅導致我們痛苦的貪、瞋、癡,這才是真正的正定。
其實持戒和修定都不是佛陀創作的修持法門,因為兩者在佛陀開悟證果以前就已經很普遍了,所有宗教都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而且都可以藉著祈禱、宗教儀式、斷食、修苦行或靜坐方式來達到無上的喜悅。這種「專注力」的訓練,就算沒有發展到很高境界,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藉由注意力的轉移可以轉化貪愛、瞋恨和分別、計較、無明、愚癡,使心靈能沈靜下來,例如:慢慢的從1數到10,能夠緩和我們的怒氣,以防止怒氣的爆發,這就是一種定的基礎。另一種方式就是複頌佛號,唸咒語或做觀想,這些方法都能見效,因為注意力被轉移到不同事物上,心就會顯得寧靜詳和。然而用這種方法得到平靜並不是真正解脫,因為佛陀發現「轉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的在意識層次對付貪愛和瞋恨,但是無法真正「止息」這些煩惱,反而將煩惱推進更深層的潛意識中累積起來。雖然表面上平靜祥和,但心底深處卻像一座火山,充滿了被壓抑的負面情緒,總有一天也會爆發。佛陀說如果一棵樹根深蒂固,被砍倒了,也會生出新芽來;若貪瞋的習慣、分別心、計較心沒有被根除,痛苦就會一再重現,這就是輪迴帶來無窮的痛苦。
(三)慧的訓練
所以世尊提出一個好方法,讓我們深入內心剷除貪愛、瞋恨、無明、愚癡的法門,就是智慧的訓練,也就是內觀的法門,藉著內觀開發洞察力,照見自身的本質,使自己看清楚苦的起因及找到方法止息苦的起因。所以戒和定本身雖有價值,但真正目的是為了開發「慧」,只有開發智慧,才能讓我們在自我放縱和自我壓抑兩個極端之間找到一個中道。藉著持戒,我們可以避免做出不正當的行為,也就可以避免心靈的激動與痛苦的煎熬。藉著修定進一步使心平靜,使心成為有用的工具,以便能反省自我,只有藉著智慧的開展,才能透過洞察內在的實相知道苦、集、滅、道的苦,其實就是貪、瞋、癡,而遠離所有無明、貪愛、愛著、瞋恨、比較、計較,即能把它隔離掉,甚至斷除,發展出慈悲喜捨。
7.正見、正思維
八正道中有兩個部份是屬於智慧訓練的範圍,就是正見和正思惟。正思惟能正見到世間的無常、苦、無我;覺知當下的實相,思惟苦惱的起因,乃是來自自己的貪、瞋、癡,而且貪、瞋、癡並不是完全由外界所啟動,例如外在風很大而根本沒有旗子存在,哪來旗子在動呢?所以思惟十二因緣、空性見、三法印、八正道,思惟八苦從哪來?思惟法(人、事、物)及離苦道路,才是正思惟。佛教若把八正道拿掉,就沒有佛法了,八正道可說是佛教真理所在。
若有人問你,佛教精華在哪裡,佛教精華就是「苦、集、滅、道」,苦、集、滅、道衍生了所有的經典,而八正道就是苦、集、滅、道,所有經典都能貫通並不見得就了解苦、集、滅、道。如修六波羅密雖能增長善法,但不能還滅,不能解脫,只有八正道能解脫,涅槃即苦、集、滅、道的道,也就是八正道。成道、成佛以後一樣要修八正道、三無漏學(戒、定、慧)。所以無論小乘、大乘都要修八正道,思惟真理、體會並且內證,凡事必需以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事物。八正道的正見,其中就含有三法印、四念處,佛陀說以四念住為修,以戒為修就是八正道;三法印的空性見即諸行無常,即不一不異、諸行無常、生滅滅已、流轉不停是永遠的法。諸行無常是真理,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就是空性見,就是正見,了解後就知道道德修持的方法,深信因果。
終生力行苦、集、滅、道、八正道,了解正見,就有正思惟,就有正語,有正語才有正業,知因果、明道理,然後懂得還滅,真正能看到真知卓見,真正的核心。自己的因果如何展現、起心動念,才知道要做還滅功夫而不會怪別人,自己才不會痛苦,自己才能調節行為(身、口、意)就可以止息煩惱。所以佛陀曾說:諸行皆無常,若能洞見此理,即能遠離苦厄,此乃淨心之道。
諸行無常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是可變性、可改性、可證性,而「洞見的能力」就是以上所講的三十七道品的修法,若能如實修持必能獲得正果。
(四)八正道的修行要義
八正道的排列順序,因不同的傳統而有所不同,為了更加契合修行的要義,這裡分五個層次來說明:
一、 正定、正見:是八正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定」就是穩定清明的心境。定的展現可以短到數分鐘,也可以長久在定中,乃至無量劫的時間。淺的定就像精神醫學上所說的鬆弛、放鬆的反應,不緊張、焦慮,能平靜安心,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應該學習的定。而深的定如禪定,一禪二禪三禪四禪,則必須透過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必須靠善知識的引導。「定」是一般年輕人不容易做到的,因為知識太多,生活太複雜,反而把自己的心弄亂了,把簡單的變複雜,無法平安安靜的過日子。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相當程度的定,要有正見就太難了。從修行嚴格的立場上來說,正見是指法眼清靜的見解,是悟到了緣起法的見地,是離開一切見的見地。從生活的角度來看,是指對一切人事物正確的見解,較接近科學的精神與理性的態度。
二、 正念:當一個人獨處時,不須與人互動,可以單純的生活在正定、正見中,但人不可能完全不動,當起身走動時(喝茶、吃飯…),就離不開五蘊。在五蘊的變化中可以時時刻刻以念念分明的心,活在當下,這就是正念。正念強調的就是當下的時機,而不是錯過了當下的把握,再來推敲思惟。所以正念與正思惟不同。
三、 正思惟:正思惟是說人不可能單純的吃、喝、拉,還有日常生活要處理,就算不與別人互動,也是有要思考的事。從正念的基礎,進一步就進入正思惟的狀態。一般人所說的思惟有意識與潛意識二層的運作。人的思惟常導因於潛意識,是直覺、衝動,根本受限於自身的業報,沒有超脫出習性,不然就是隨外境而流動,像現代年輕人崇拜偶像,只要偶像廣告的東西,不管產品好不好,都喜歡。非理性的思惟則總是憂慮,對自己沒信心,這都不是正思惟,正思惟的涵蓋層面很廣,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從個人到團體、組織的整合運作,都須俱備這種能力,協調規劃的能力亦屬於正思惟的範圍。正思惟與正念不同,正思惟屬於週密的、複雜的,正念則顯得單純,是正思惟的基礎,是正思惟的家。同樣地,正定與正見是正念的基礎,是正念的家。例如:遇到事情要處理,則須運用正思惟,事情處理完畢就回家去,保持正念、正定、正見。一個人若是沒有具備正確的見解,平靜安穩的心態以及正確的念頭,是無法發展出正確的思惟的。
四、 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職業。這些是最外表最容易觀察的,因此不是根源,表現出來的行為及生活方式正確與否是決定於內在有沒有正思惟、正念、正定、正見,唯有先矯正內在,才會外顯出來,反之行為既是內在世界的反應,若能控制行為,時間一久,內心的思惟也會改善,例如佛教的持戒,密宗修持儀軌都有這樣的意義。
五、 正精進:是一種精神,一種執行力,橫跨了所有的八正道,是八正道的精神,代表以上所說的各項都能持續、認真的去執行。
八正道分這五個層次來說,是要彰顯出「內在」對緣起、無我的真理瞭解後,才能自然而然的「外顯」出來正語正業正命的落實於生活中,了知因緣法,心中俱備了正見正定正念,遇到事情就有正思惟,這樣就不會產生貪瞋癡,身口意的行為也能不攀緣、不執著,對「我所」能有所了解,知道該遠離的事情,能做正當的事情,落實緣起法的生活,而朝向涅槃解脫自在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