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中道之-諸法實相
方丈師父:
要先有無我的觀念,不要有自己想法的立場,否則你將無法了解事情的實相。 人的敘述,要敘述諸法實相,難免都會有一點距離,為什麼呢?究竟法是『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語言道斷指講出來就是錯的,那個道理已經斷了;心行處滅則是說你想法跟行為都有問題,除非你開悟了,能夠在當下起作用,否則你的思想起動啟動大腦皮質,你的想法就已經錯了,因為我們的腦是很自私的,他為自己活下去而編一套理由,它會有偽裝的本領,為自己的生命,它由不得不自私,弱肉強食,這是一個動物的本能,演化就是這樣子,除非你能脫離大腦的框框,了解佛陀說的不可思議,宇宙整體的意識本性,這個本性非因緣有,但不離因緣能夠存在。
意識流不是我們的大腦,但沒有大腦它不能存在,就是說要見性。
我們台灣不是說佛教很多,那為什麼治安那麼不好呢?那教育有用嗎?現在大學生那麼多,那為什麼還會有許多的犯罪行為出現呢?為什麼治安還是那麼不好?所以,我們必須很正確的去看這樣的真相是什麼,問題是出在哪裡。
我們這個宗系不准講是非、聽是非、傳是非。
若是為了某些原因而不能吃素的話,必須要有『三淨肉』:我不見殺、我不懷疑為我殺、不為我殺。
人的腦和網路一樣,你啟動這樣子,刺激下去、活化下去,這個網路就是這樣子,除非你了解,把它攔截掉,不給人機會也不給自己機會,然後從正面的去發展。負面的你開那網路做什麼呢?
你的觀念、你的思想怎樣取向啊,就會決定你個人的整個生活品質跟命運的方向,這是很可怕的!所以觀念跟思想太可怕了!而每一個內在的生命卻是沒有改變,光是一直看三藏十二部經典,而行為一直沒有改變,這就是你本身「覺悟障礙」了。覺悟障礙就是說你本身有所知障,包括煩惱障、病障,三障很深啦!所以缺乏自我開悟、反省的能力,自我自證,自證緣起整個是非關係的來龍去脈,當然,你用負面的信心、篤定的信心,你會害死你自己也會害死別人,除非你用無我的信心,否則你不可能做到委身承擔的勇氣,即道德勇氣,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法豎立一個主題性是什麼,人生命主題性的意圖、生命品質、真正的人格是什麼?你並不知道,你以為你擁有那些財富、地位、美貌…的人事物,就以為很了不起、驕傲,其實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我執很重呀!對外境、境執很重,然後對自己嗜好取向的法〈法執〉也很重,因為你認為說這是你的信仰、你全部的快樂、是你的興趣,這就是你的法執,這是很糟糕的,你完全看不見你真實的緣起法,緣起法顧名思義就是真相、萬法的真相,你要回覆它本來的面貌,不要搞一些標籤、是非,若有此種看法你將活的很自在且有尊嚴。若用外境來支撐你的人格是沒有用的。太形式化、太式公化的人是讓人討厭的,他沒有內在的生命,他是不懂緣起的,他是不懂佛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我們要鍛鍊承受的能力,腦部的內分泌才會平衡,才會理解到諸法實相,才不會過分的悲情、過分的濫慈悲。
掌控你的思想,不要和別人有對立。因為我們這樣你就不了解整個緣起,太是非了,對立是不對的,沒有什麼好處可言,修行沒有人這樣修的,修到都是貪嗔痴。我執、我貪、我愛、我慢這四項是很可怕的事情!卡在這四項中,比被人家放符咒還要嚴重,放符咒可以改,而這是不可改的,除非你自己才有辦法,別人是沒辦法的,符是外在的,更何況這是迷信的。它是內在的東西,你不能說它沒有呀!這種毒是很厲害的,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呀!是很危險的。所以,假若我們是那種佔有慾很強、我執、法執、三障都很深的人,若是要看佛經,從修行這方面來的話,可能會很困難,不可愛但自己並不自知道,這是很可憐的!不知自己支配慾、佔有慾很強。我執很深的人呀!死亡對你而言就是一種慘痛的經驗,你會把它當成負面的,你不會把它當朋友,你會受到極大的痛苦,憂悲苦惱,然後就隨念去、隨業障去、隨慣性去,誰都救不了你。
凡夫,有承認自己是凡夫那就好,懂得懺悔、改過,那有一天你將成為阿彌陀佛;若不是的話,內心不甘願、不平衡,還在碎碎念,本身很虛假,假裝尊敬人家,這樣不只無法成佛,而且還會造下許多惡業的。
如果你會招受極大的痛苦,你受苦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因為你的我執、我愛、我慢在作祟而做成的,這執著是非常嚴重的,所以你在瞬間裡一下幸福一下痛苦,而你發作完了,但別人還沒好,因為別人很在意啊!是真心對待的,很在意呀!擁有我癡、我愛、我慢是很嚴重的,因為這種執著、貪婪…種種的一切啊,才是根本煩惱的一個最大問題。
文郁:
對於諸法實相來說,死亡只不過是一個現象生滅中的一個局部,但這現象給執著、不願意見到死亡消滅的人帶來極大的震撼,此震撼就會造成開啟一扇窗戶讓他窺見他的執著,所以這樣的痛苦跟恐懼會讓他有機會開始探索他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劇痛。如果能夠善用這樣的機會、把握機會,就能慢慢看到自己之所以痛苦的原因了,即是能看見諸法實相了。
一個人的見解、想法,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口意行。我痴〈我的見解很強〉、我見〈我、我所〉、我愛〈我貪〉、我慢〈高慢〉是一連串的,它是很可怕的。
所以,唯有去正視你的痛苦、恐懼,去探查他,這樣才能慢慢的去了解我痛苦的原因,我因局部的看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一個片面性,所以才產生這樣的痛苦,由此可知,痛苦從來不來自於外在,是來自於自己對事情的誤解所造成的,只要把它看清楚了,自然就可以超越它。
思想本身具有排他性。若你的思想鎖住了,那你其他的就不見了。但是你若看到了思想具有這樣的排他性、毀滅性,你就同時超越了思想這樣的限制,你就不會落入思想的囚牢之中,所以你就能離開這樣的危險性,當下洞察諸法實相的時候,就能夠瞬間離開,它並不是用意志力的、用努力的、用鍛鍊的方式來進入諸法實相。因為諸法實相是非因緣生,它非因緣生,你不能用意志力去處及那個非因緣生的東西,因為意志力是因緣生的東西,因緣生的東西沒辦法去觸及非因緣生的東西。非因緣生的東西是因緣現起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諸法的現象。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到世界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東西,因為這東西是空寂性,你不能說它是存在,它確實是無我的,它確實是有能力升起的,但是你又不能說它是一個本體的東西,這樣無我的空寂啊,對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他一定把它理解一個主體性。所以當它升起的時候,他又見解成一個我的這個角度來看待事情,所以一連串從這樣的誤解、誤認,然後導致最後我痴、我見、我愛、我慢這樣的一個結果。
我們去見證到、去領悟到諸法實相的一個本質,這個覺性的空寂性,那你在觀照、你在諸法的因緣變動當中,你就很清朗的知道說這些都是諸法因緣生,那個我只是一個假相,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那就可以超越這樣的一個限制,我們落實到現象的此有故彼有的這樣具體事物,來調整我們與諸法實相的互動,那這樣子我們就隨順因緣的這樣子存活,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在世間獲得一個安身立命的一個方向。
慧空師:
我們常說要看見諸法實相,可是我們常常用自己概念性的構思,來陳述自己所以為認識的實相。好比說,我手中裡握有一枚硬幣,請問你們相不相信?你們的答案可能相信,可能是不相信。但是你為什麼要相信或不相信呢?我只要一打開,你們就知道沒有,你們就不需要去相信或不相信,因為在相信或是不相信這種概念性思維的時候,其實就表示我們是沒有見到諸法實相,所以我們不但去找尋很多自己構思出來的理由、理據,來支持你的相信,你就不斷地找很多很多的人來支持你的相信,你說:「我相信他手握有一枚硬幣,他一定有」,所以你在這個相信當中,你以為你所相信的就是真實的,你不斷地去支持自己所相信的,不斷地肯定自己所相信的,可是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知覺到實相呢?很顯然是沒有!因為當我們如實見到這個手中就是沒有,你就不會產生任何相信或不相信的念頭,因為你如實知覺到了,你不需要相信也不需要不相信。假使只是停留在相信的階段,仍然還是有懷疑的內容存在,因為相信就是懷疑啊!如果你沒有懷疑,你幹麻相信呢?就是因為你懷疑,所以你不斷地找很多理據,找很多蛛絲馬跡來肯定、主張你的相信,所以相信與不相信都是信仰、信念的層面。那我們也很容易陷入在這種構思性的概念裡面,很容易以為自己構思出來、自己肯定自己所主張的就是當下的實相,事實上這全然不是,因為當下的實相是你純然的知覺到,你不需要找什麼理據,你純然的知覺到、你純然的看,而沒有任何自己所抓取的思維或是抓取那些自己過去的記憶念頭來支持,因為你當下就純然的觀照,手中真的沒有一枚硬幣,所以你在當下這個用心的觀察當中覺知到了,你也沒有任何的評判、想像、構思,所以,顯然的、純粹的只是聽、只是看,純粹的用心知覺是跟我們思惟概念決然的不同,但是我們真的很容易用自己這種慣性的概念思維模式來替代當下的覺知,因為概念性的這種知覺模式是靜態的、是自己構思出來的,那自己構思出來的東西,事實上大概有兩類,就是說這種概念的用法大改可以在第一個我們指稱物品、人、事、物這部份,就是給它弄一個標籤,方便實用的溝通;那另外一種概念式的這種構思,就是純粹抽象式、純粹構思出來的概念的這種想法,中間都滲入了那個幻象的我,就是習慣性你就認為有一個我,但是從來不去探究那個我是什麼,或到底有沒有那個我的一個實相,反正就是習慣性用這種幻象的我在那裡構思,然後替那個幻象的我不斷地辯護、不斷地維護。若去反省自己的一些身口意行的方式,真的會發現這種構思性的概念常常都是用在為了維護我這個我,但是我們從來不去探究這個我的真實性與否,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我。但是因為有這樣的執取,所以從這種構思性裡面,產生了很多扭曲的知覺,而且讓我們真的看不到實相。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說一個物體它可以自己定義自己,或是說我可以自己定義自己、我可以用自己的性質來主張自己我自己,但事實上從緣起法則、緣起現象的相互依存裡面來看,真的就沒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存在。好比師父所談到的金剛經裡面,它所要告訴我們的這一切緣起相互依存的現象就是這樣,「菩薩,非菩薩,是名菩薩」、「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我們去想看看,一位菩薩他可以自己有菩薩的性質來界定自己是名為菩薩嗎?事實上我們仔細去觀看這個菩薩現前的因緣會了解到說,菩薩之所以名為菩薩是沒有辦法單獨從菩薩這兩個概念裡面來定義菩薩的行為。好比我們了解什麼是菩薩?他必然是慈悲喜捨的,必然是不執取自己的利他行為,必然是跟眾生相互依存的,那若是沒有眾生的需求、沒有眾生希望他幫忙,也沒有菩薩的出現!所以菩薩他之所以成為菩薩,它決然沒有辦法跟所謂的眾生完全分立,也沒有辦法跟這個世界完全分開,來獨立的說「我這個菩薩、我自己就可以成就為菩薩」。所以,菩薩非菩薩,他真的不是自己單獨就可以說我就是菩薩,或用我自己可以存在的性質來定義菩薩。所以了解到這種跟整個世界是相互融攝的這種現象、實相時,我們來真正的知道說菩薩原來是如此。所以真正了解到說菩薩是在這種動態互動中所成就的,而沒有任何一個他可以執取的單一性質來說,他就是菩薩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死在一個菩薩的思惟概念裡面,也就不會固化、執著在一個概念式的菩薩裡面,因為沒有一個單一可以成就菩薩的性質存在,所以在了解所謂的實相的時,從每一個事物其實都可以了解一個事項。
好比一行禪師舉的一個例子一樣,「你從一個咖啡杯中,就可以了解整個宇宙了。」那當我們在講說咖啡杯,是非咖啡杯,是名咖啡杯,因為這個杯子,我們無法從杯子找到一個單獨可以定義杯子的性質出來,杯子需要有黏土、水、捏陶工人、火…的種種因緣來能被製造出來,這個杯子之所以成為杯子,它沒有一個單獨的性質可以來界定它是杯子,卻發現他涉及到這個外在世界是這樣的相互融攝,你沒有辦法拿一條線把它切割說這是杯子,其他的外在世界跟杯子一點關連都沒有,你會發現完全是相互融攝的,你沒有一個定義把它切說怎樣可以單獨叫做杯子。還有包括人實用的功能這部份,如果人把這樣的一個容器拿來裝其他的東西,拿來種花他就變成花器,拿來喝咖啡就變成咖啡杯,所以它之所以叫做咖啡杯,它的融釋的因緣跟這個世界相互融攝的關係是這樣的緊密跟複雜,由此可知咖啡杯是非咖啡杯,是名咖啡杯,這非咖啡杯就是說它沒有一個固定單獨的性質來說它是咖啡杯,它的成就是來自於非常多的緣起脈絡依存的才使它存在,所以,當我們在整個生活層面裡去體會怎麼樣才能知覺到全然的實相時,我們真的要開始去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常常用固立自己、主張自己的這種方式來否認他人,那其實這種方式若一再上演,很容易就又墮入概念性的思維也很容易墮入那種構思性,因為你一主張自己就是相信自己是完美的、是不會錯的,那事實上我們再來好好的觀想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完美的、是不會做錯的,若有錯全都是別人的錯,你想這樣的人已經僵化了,那他還會反省嗎?一定不會去反省,因這樣的人已經確認自己完全沒有錯,所以他就沒有反省的空間,他已經僵化了,那當沒有反省空間的時候,他當然就沒有改善的空間,沒有改善的空間怎麼可能會成就完美的人格呢?那當然就不可能啊!但是他在構思的信念中是想說我自己是很完美的,所以他會很緊張、很防備,怕自己做不好。當一個人很焦慮緊張的時候,做事常常可能會丟三落四、忘東忘西的,那因為他想要希求完美,他信念知道我要做完美,在這種意志操縱之下,會讓他更加的緊張、更加的沒辦法放輕鬆的去把事情做好,所以在實際的情況之下,做出來的事情是零零落落的,但是他構思的心念是他很完美,但在構思裡面和實際知覺是兩回事,所以他在整個現實生活層面的衝突就會非常的大。所以當我們從生活層面去了解,我怎樣才能真正如實覺知的時候,你若一再的用這種確立自己的方式來確立自己,就像我們在學邏輯一樣,你主張自己是A,那一定是非B啊!所以有些人就是用這種方式,我主張自己啊,我又沒有罵到別人,但是,你主張自己就是否認他人啊!所以當我們確立一方的時候,過往的高僧大德都跟我們講:只要確立一方,就好像沒有辦法看到整個禪觀的原相、整體相,所以禪裡面在談說:禪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絕對不是把這個圓切成兩半,那你這一半是圓,那一半不是圓,因為你一切都不是圓了啊!只要一切就看不見圓了,就看不見原相、整體相。所以我們要從這裡去深思我們整個錯誤的慣性模式,錯誤的習慣的這種構思模式,不要以為構思的概念性,這種相信的方式是實相,決然不是!
方丈師父:
為什麼高僧大德有開悟證果,就是說有親證緣起法、親證實相的人,他說芥子納須彌。凡夫認為:為什麼小小的一個芥子能夠納整個虛空呢?你有沒有問題啊?他就是這樣,他說不可能就是不是,那麼這個芥子就不是在虛空裡面嘛!所以他認為芥子怎能夠納須彌,他認為是禪師有問題。凡夫就是犯到這個毛病,他把它切割了,表示這個說這芥子不是在虛空裡面,你看有沒有問題啊?
因為凡夫就是沒有親證緣起法,生滅法的流動沒辦法貫穿,就是卡住在我痴〈我愚癡〉、我見〈我的見解二元對立〉、我愛〈我的執著、執取,我非愛不可〉、我慢〈我是高貴的、別人都是不正確的〉,一旦這四項若是出現的話,你要親證緣起法、要了解芥子納須彌,那是不可能的!
芥子能夠裝虛空?因為芥子就是在虛空裡面,它和虛空是同一性的,那你說不是,那麼芥子要拿去放在哪裡呢?若是你有本事,你把芥子丟在一個不是虛空的地方,看你有沒有那種本領,到時候你再來破除這句話。
彌勒佛肚子能撐船,這沒有哪裡不對呀!他真的能撐船呀!你瞋恨他,他無礙啊!撐的下去啊!你誇獎他,他也無礙呀!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他統統沒關係啊,他能夠放下,所以能撐呀!船又算什麼,他的心胸是浩瀚無邊的。他是無相、無願、無執著、無是非錯誤的念頭,跟虛空是一樣大的。
「佛說衛生紙,即非衛生紙,是名衛生紙」也就是因緣生,簡單說就是假名有,就是因緣生,知道這因緣生就是萬法的真相。這只是拿捏的,你還會有延伸四個我、我痴、我無知、我的見解,你有個人的見解嗎?簡單說我就是老師啦!你是老師?我請問你有學生嗎?你可以說我沒學生嗎?沒學生,老師可以成立嗎?真的嗎?那麼你要感謝你的學生給你老師的榮譽呀!不然你這個名不能成立呀!那不是緣生嗎?緣生什麼?你的對立的學生呀!不然你薪水怎麼領?但有些人不知道這是緣起法,所以很對立。像有些人就要讓老師死,還說自己是好學生,你哪門子的好學生呀!老師都死的沒半個了,誰要?你,那麼學生能成立嗎?你背書包要幹嘛?會不會太無聊呀!你去做流浪漢好了!老師都被你害死了,你還說你是學生。這樣懂嗎?
緣起法你能夠了解,做個無事的道人,一個無修無證的人,才是真正的內證,清淨就是這樣,到最後會謙卑、全然的明白,我們就知道,我們沒有什麼好傲慢的,也沒什麼好可悲的,也沒什麼我是、我不是,就這樣而已呀!說個比較簡單的:「你都在做什麼?」『我就吃飯、大便!』「那師父都在做什麼?」『我吃一吃無聊就去睡覺!』「那如果叫你工作呢?」『那我就去做呀!』「你這麼乖喔!」『不然你要叫我做什麼呢?』就是這樣,人人好,無是無非,還要說什麼是非?讚嘆也是這樣!被罵也是這樣!『被罵我也是感謝你』「為什麼你感謝我?」『因為我知道呀!』「那你知道什麼?」『知道不能說呀!不然你會打我呀!所以我知道就好呀!』「那你還說你知道」『你那麼大聲也對呀!不錯喔!你這個人有勇氣喔!所以我知道呀!』「我快要生氣了!你說那啥話?」『但你說這也是真的呀!你沒有騙我呀!你人真好!都說老實話!』「吼!你這個瘋子!」你會不會神經啊!因為聖人就是這樣啊!不然你要對他怎樣!你又給他打下去,他又說『你打這個很好,我更能夠感受,感恩喔!』真的遇到瘋子了!你沒辦法了。
世間就是這樣呀!我的業呀!我們就不能講:「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你說這會被打死!所以,含蓄、慈悲、祥和一點!盡可能心甘情願的犧牲自己,不要干擾眾生,因眾生是無知的,他會去輪迴,因為你知道是被人家殺死,是無願無悔的,所以你不會去報仇,也不會怨恨,你會覺得阿彌陀佛讓我早點往生,覺得很好、很感恩!「我把你殺死,你還跟我感恩,真的遇到瘋子了」『是真的呀,不然我不知怎麼死,若年老了得到老人癡呆症、阿茲海默症,很恐怖耶,那吃農藥,去買罐最便宜的至少也要二、三十塊,那買好一點的也要幾百塊,對不對!那你讓我死是最好的呀!感恩呀!』那被踢死也帶個微笑,還說一句:感恩喔!多仁慈呀!這就是修行。修行人他內心裡面的力量,那種勇氣不是一般的人可以了解的,是不正常的人才會了解,但這種不正常的人比較少,那種人比較多,當然這種人了解的就是不正常。所以有這種認知,你就不會得內傷、暗傷,你就有穩定的力量,這種內證的力量,你知道嗎?不會要死不死、要活不活的,有夠可憐的!他不會,他不管是好的、不好的、有錢、沒錢都覺得很好,他都很珍惜這個體驗,這個體驗就是諸法實相,但是一定要向善良的,沒有害自己也沒有害別人,又能夠正面的照顧自己、能夠照顧別人,我們試想:一個人不自愛,不能夠照顧別人,一直嗆聲說:我照顧你,事情我做就好了,我可以做的很好、照顧的很好,你事情都放給我做,真的嗎?你自己顧好就好,一個沒有自愛又不會自重的人,他能夠照顧你和你的事業?如來家業,會不會有問題?厲害的人就會這麼說:我這間寺院這麼小間,你這種人才那麼行,在我們這很可惜啦!你這顆紅蘿蔔拿那麼大隻的斧頭,這是在砍棟樑的。棟樑就是說:大棵樹木要蓋大間寺院的,你應該要顧大間寺院啦!我這間草屋,用到你這種人才很不好意思,我自己做就好。行的人就左削又削,只是要看你有沒有技術,尊重你,「唉呀!你是人才耶!這樣覺得對你很可惜也覺得對你大材小用也覺得很委屈你,不可以這樣子,你就慢慢等,等你偉大一點再來做」就是這樣子,等因緣,因緣還用等的喔!這樣就太可憐了!沒聽過說因緣用等的。
一般就是這樣,對緣起法有內證的人,沒有那種因緣用等的或因緣自己做,這兩個都不是,主觀跟客觀都不是,若是客觀就不是主觀,若是主觀就不是客觀,你搞錯了,主觀就是客觀,客觀就是主觀,那麼,這樣子的話,那就對了,那你就整合了,那你就沒什麼問題。讓別人講講看,被別人罵也很好,我們都想不到耶,別人說這,是個建議,雖然,口氣比較不好,講話粗魯,他在疼我是用打的,不會說用疼惜的,這是表達方式的不同,但是他說的是真實的話,確實,我這脾氣他說的很對,感謝他讓我早點開悟,你會有同理心,你會很感恩,不會說全是是非。這就是你本身能不能芥子納須彌,就是功夫所在,你理解力有沒有達到那種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