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

壇主: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0 |
認知
/ 來自[無雲樓] |
2008-08-04 08:53 |
網路的空間是一個可以「去自我化」的空間,是一個可以隱匿自我的世界.如此在正面來看,讓人們可以更有創意想像的揮灑.所以,網站上所有祈福者或所有會員實際上我了空都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請不要再來問我!讓所有來網站的人都能提升組織能力,邏輯能力,正向的表達能力。而去我化的網路世界就是更能提升想像,創造的驅動力,讓正向的言語用更豐富的方式,更多元的觀點表達出來! 了空從網站上亦是受益良多,不要把了空當權威,即是三歲小孩只要他講的對,了空都可以跪下來虛心接受. 若有一些人倚老賣老, 了空不予置評! 了空認為: 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只有無明可憐的人; 只有被情緒綁架的人, 只有被觀念思想卡住的人.
在了空的認知裡,所以有比我年長的人都是我的父母, 比我年輕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子女.都值得我來關心照顧!
感恩諸方大德長老對網站的踴躍, 了空除了謝謝,還是謝謝! 感恩! |
我要回應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1 |
自由揮灑
/ 來自[無雲樓] |
2008-08-04 08:57 |
小式,慚愧了空看你的文章可見你是用心實踐的人,你不會活在世俗人或權威人士的掌聲.我不能給任何評論,這樣會斷送妳的創意思想跟想像空間.人在以賞或罰都會斷送第一主觀感受,不是給妳鼓勵或回應,是要妳自己感受覺知妳自己的主見,發揮表達自由的空間,全然的自由自在的正感受!不要活在別人的掌聲或是權威人士的言語之下.要能夠自我肯定才能被人肯定,一個自我沒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安祥的!社會的互動就是祥和,像你這樣關心別人就是了! 萬法回到當下往好的,正向的方向去想!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2 |
感受分享
/ 來自[生活居] |
2008-08-05 20:56 |
方丈慈悲,承蒙提示分享〝想受滅定〞,無上的喜悅與感恩,讓無明者得以思惟,細細推敲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念,因何而生,何去何從。膚淺的感受,在此表達不知正確可否,不吝指教。
與生俱來個性背動,缺乏學習意願,為提升學習能力,無奈使用獎賞與懲罰〈非體罰〉。初期為改善學習而方便使用,增進學習效果則無可厚非,若依賴獎懲,死執不改,將產生功利主義的後遺症,必然又衍生另一個問題。獎懲方法讓學習效果顯著改善,應清楚獎懲的得失,進而引導轉化為自發性的學習,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默默付出的態度,則能生起慈悲喜捨,〝當下〞發揮正面的意義。獎賞懲罰適當拿捏非〝常〞亦非〝斷〞,經驗的過程應如實保持了了分明,知其輕重,恰到好處,為人處事則以和為貴。又如化妝品需求之人,為增加外在自信,肯定自我而使用,其原因缺乏自我肯定的自信心,須以化妝品光鮮亮麗來獲得別人注意、肯定而生喜愛,以此依賴變成習氣,則成為化妝品的束縛。若敏銳覺察內在心靈空虛遠比化妝品重要,聽聞心靈覺性的法要,心靈獲得自我肯定,可免除辛苦追求虛華亮麗而煩惱,亦擺脫化妝品依賴的束縛。化妝品本身非〝對〞與〝錯〞端看個人智慧的體會。
往昔我們種下太多觀念、個性、習氣,唯有卸下外表虛偽的包裝,誠實的觀照,用心思惟將不善身、口、意改變,昇華內在自信的氣質,正確的擇法取捨,讓煩惱一一察覺。漫漫長路,無智得以〝想受滅定〞目標實踐而努力,情境中種種緣起,謹慎的察覺,不生妄念,念念明覺為依歸,期待意識流轉化為了義智慧。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祈願迴向四川地震的苦難者、往生者能離苦得樂!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3 |
小孩子的教育
/ 來自[無雲樓] |
2008-08-06 21:53 |
小孩子,要學的不只是快樂還有學習不快樂時要怎樣轉化逆境或轉化內在的不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正確學習. 人不可能天天如意,小孩子要學快樂很簡單,吃,\'喝,玩,樂順她意,她就天天快樂,但是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很多,
學習要從認知\'對\'錯\'開始,要她有覺知有感受,遇逆境學會自理自己的一條光明的路才行,讓她有想像力,創造力和表達的能力.學會自己獨立思考,用她的慈愛或智慧來處理事情的能力.
常慚愧 了空無雲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4 |
當下這一念
/ 來自[無雲樓] |
2008-08-07 08:53 |
在當下這一念是與過去、未來連結,但在當下這一念卻也可以是全新的、不受過往經驗的制約的;這其中的差異全賴「覺性」的現起。在當下念頭懂得淨空、放下,禀除我執取的見解、感受,禀除自我防衛機轉不自覺引發的憤怒、攻擊、不平衡…種種糾結的心理狀態,因為世間痛苦煩惱的來源莫不歸結於「欲望」與「執著」,簡單來說問題還是在於「我」與「我所有」的執取。平時透過法義的認知,建立正確的知見,內化在身口意行中,在煩惱雜染的情境下讓這樣的覺知引領我們實踐清淨無諍、祥和又有智慧。
在情境中觀照自身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 「色」涉及到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和當下的生理(包括基因)狀況,調和的身體狀況對於外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通常較為平和,四大不調身體狀況極端不穩定,相對於外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一般來說都會是相當激烈。進而意識到這 「受」的歡喜、高興、憤怒、恐懼、受尊重、不受尊重…種種憂悲苦惱,引發的「想」的思維、念頭、探求動機,揣測他人心思,在歡喜的感受中引發的念頭可能是一窩蜂的好的念頭,在不被認同、不受尊重甚或又被臭罵一頓的情形下引發的念頭鐵定是一連串負面的、甚或毀滅的行動意志-「行」,這些行動意志所引發的作為又在當下烙印在意識層面,又成為下一次感受認知的著力點。亦是我人一而再再而三輪迴的動因。在當下無法進入「想受滅定」,止息善善惡惡的念頭,是無法讓覺性現起,讓慈悲喜捨充滿心靈!
只有面臨煩惱苦痛我們才會願意撥出時間用心思考何處是幸福與痛苦的源頭?如果痛苦促使我們發現:原來覺性現起的當下痛苦是不存在的,那就是我們遭遇的最美好事物!
常慚愧了空無雲 祈願所有苦難者能得智慧,解脫煩惱! |
|

回應: |
智有 |
等級: |
310 |
積分:
|
107 |
發表: |
10 |
ID: |
1 |
|
5 |
學習
/ 來自[生命的洪流] |
2008-08-07 12:15 |
從出生到老死,人們事實上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的可塑性;在懵懵懂懂的幼兒階段教育者大都以工具制約-獎賞與處罰來導引孩子學習什麼是可以做的事,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待孩子漸漸長大,培養其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能力,培養其道德行為的能力.
然而,現今大多數的孩子接受比以往的世代更多的知識教育,獲得更完整的資訊,卻逐漸喪失根本的生存能力,身處複雜資訊、慣用邏輯分析的環境,卻不知如何完整的釐清一件事!
在現今的教育中,強調學習、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卻忘了學習是學會完整、學會包容,而非學習完美;學習讓自己的生命更完整,學習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智慧與慈悲!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6 |
慎思明辨
/ 來自[生活居] |
2008-08-07 23:43 |
有兩位大德用心爭論與生俱來,一位提「性善說」才是真理,另一位提「性惡說」才是正確,引申比喻精采絕倫,感動萬分。腦中意識忽現方丈曾開示: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生種子這句法語。深深感覺與生俱來性善、性惡應由過去身、語、意行為造作,心生喜好、厭惡形成意志的觀念,無有定法,難用絕對定論是性善亦是性惡,若無第一念的身、語、意造作,應是非善亦非惡。性善、性惡端看個人道德行持的認知,全憑當下〝我〞是行持慈、悲、喜、捨,安貧樂道,還是自私自利,為虛偽的權利、財富、名聞利養,不擇手段犧牲他人,也要獲取欲望無限的延伸而決定。
善惡意識非宿命論,具可變性,當下我們有選擇的餘地,必須注意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形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觸、意識。感官對外境升起的喜愛、憎惡之心的執著,產生患得患失。心若生妄念,認為有一個〝我〞可主宰眾緣,亦會生起狂妄傲慢無知的欲求,不知一切現象乃眾因緣俱足而有,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人不能永恆掌握辛苦擁有的一切,因緣果報,輪迴不休。順境當思無常迅速,逆境應勇敢接受承擔,身受心不生苦樂之受,才能體會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緣生是短暫,緣滅是必然,萬丈雄心若非為慈悲喜捨而行持,則浪費今生生存的意義,令人婉惜。
緣起的可貴讓我們有機會喚醒寶貴的覺性,當下應親近正知正見的導師及善知識的引導修行,訓練感官對外境坦誠自律,了了分明一切現象的生起與消失,專注靈敏覺知這一念的起心動念,應何而生,將從何去。發覺自己往昔不善身、口、意一一改變,將無常放在心上,謹慎每一個當下得來不易,唯有珍惜把握緣起,徹底實踐正語、正業、正命,遠離妄語、倚語、惡語、兩舌、邪業、邪命,如此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才能將生命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枉此生,無憂無懼,安詳自在。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迴向祈願四川苦難者、往生者能離苦得樂!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7 |
實踐三法印
/ 來自[生活居] |
2008-11-13 20:01 |
三法印是佛法核心思想,聽聞法義務實實踐三法印是邁向煩惱解脫的途徑,是覺察一切實相的智慧劍,照破無明妄想知見。行持過程須以三十七道品為基礎,若無正知正見為藥引,盲修瞎練容易偏計所執,自認開悟生狂妄傲慢心,墮入無明而不自知。所以身旁若有正知見導師(開悟僧寶)指導,引領正確思惟、實踐,猶為重要。方丈曾開示,必須堅定穩固的四正勤為道德基本,方可面對情境考驗而屹立不搖。
諸行無常、諸行無我、寂滅為樂是三法印的法義,可見無常、無我是修行實踐證悟的契機。許多人學習佛法的理論,滾瓜爛熟,滿腹經論道背如流,舌燦蓮花滔滔雄辯。但遇境界試練時,煩惱、逆境剎那無常來臨又轉回凡夫相,怨聲載道,爭功諉過立刻現前,未從無常、無我中冷靜思惟,是否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左右其心。觀照自心不平靜、激動因何而起,當下迷失覺性,若肯於檢討自我還好,最怕一意孤行、硬撐,不服輸個性造成我愛、我見、我慢強烈的慣性,引發行為偏差。長久修學佛法精進付出,若覺性體會不多,也許從實踐三法印檢討、行持,調整舊思惟,尋求新方向,不怕覺遲,發現自己缺點,勇於改正,勇敢誠實接受無常、逆境試練,不生埋怨嫉妒,釐清一切現象、分析不離身苦:生、老、病、死,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長懷於身心,以寂滅為樂,觀照觸、受、愛、取、有心中苦樂,是否流連前塵妄影,交妄成織而不自知。
回朔從小我缺點漏習不勝枚舉,說謊、打架、出口成髒、賭博、作弊、、、,唯有可取是見到貧窮弱勢需要幫助,惻隱之心會油然而生,將身上錢財仗義相助,佈施幫忙,見他人煩惱減輕,自己内心的愉悅則勝過一切。求學階段也算順利,自認學問尚可,目空一切事業順利,幸福滿足。偶來的因緣接觸佛法,幸遇行為内斂嚴謹、氣質優雅、富同理心、包容力、正知見的僧寶導師。約十五年前啟蒙三十七道品及三法印根本佛法基礎,常開示要觀照放下過去慣性雜染習氣,勇於檢視自己身、口、意,莫論他人是非閒語,悟入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徹底觀照實踐三法印,才能將煩惱審視,認清自我,改變無明的習氣。當於情境中注視喜愛、憎恨、得失,發覺生起之因、造作行為過程的感受,思惟意識、愛著、輪轉、儲存、果報為何?不斷釐清事情本末過程,讓覺性增長,善念增加,寬容體諒,接納異己,遠離妄愛執取,超脫意亂情迷。諄諄的教誨感受獲益良多,身心輕安、安住謙讓無諍,避免煩惱生起,達到少事、無事者為目標。
有一次導師測驗,以筆試、論說驗收佛學知見,結果成績優異,自認學佛有成沾沾自喜,突然間導師對我喝斥,以内觀實踐行者,你一點也沾不上邊,更遑論修行覺性,充其量只落入常的一邊,並無圓融不落二邊,亦不離二邊。當時並不解導師所說真實義涵,從今而後要我忘掉所有佛法的知見、理論,不准接觸、談論佛法,徹底忘掉佛法知見,才能見到無常。當時愕住,不能相信導師所言,内心如晴天霹靂,難以置信的修行,但堅信導師是開悟正見的修行者,必有深遠意涵。思惟如何遵照其開示忘掉所有佛法知見、理論,經過兩年的掙扎無法達成,下定決心改變原有生活方式,身處異教徒區域忙碌工作,再經過三年終於佛法名詞理論全忘光了!此時也融入過去未曾規劃的生涯,感受更多不同事物立場,學習更多應變能力與溝通經驗。許多年來内心信念抱持詳和、謙讓為安身立命的態度,遇非公平正義,對方不肯改變,自己唯有謙讓對待不生怨懟,學習更多不習慣,轉換成愉悅的態度,漸漸覺得可接納更多不同事物及不同觀念立場的體諒。憶起導師只有滿心感恩,過去的我行我素有所改變增加更多的包容、體諒,此時體會無常是實踐非理論的認知,具有改變、轉寰、包容異己、情境轉移增強煩惱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獨立自主的創造思惟,無預警的災難、逆境勇於接受,能磨練臨危不亂的精神,進而深入觀照緣起性空的本質。
現可體會導師當時開示:圓融不落兩邊亦不離兩邊的義涵,讓我更愉悅初淺體會三法印的本質。一個人肯嚐試任何不同角色,其過程用心體會其立場,必能獲得更多感受思惟。無常是接納不同多元情境的經歷,方能讓體證更深廣的延伸,唯有放下安穩執取的不變慣性、習氣、思想、知見,才能對無常有所體認。雖然無常變異讓人不習慣,勇於接受者能從無常變異中學習更多寶貴的應變能力,啟發新思惟融入佛法的印證,而非憑空理論佛法。我非常感恩導師的當頭棒喝,喚醒沉溺〝常〞安穩中是無法如實體證無常。也非常感恩幸遇真如禪寺網站,開啟塵封已久的佛法名相理論,方丈詳盡法義,感同身受格外貼切,讓我有學習的機會,在此感恩。
本篇文章,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8 |
迷與悟
/ 來自[生活居] |
2009-01-04 10:24 |
佛教源源流長,其作用在於讓人思惟生命的本質生、老、病、死如何超越及緣起性空(諸行無常、諸法無自性)的體悟,當下將生命的剩餘價值以無私無欲行持慈悲喜捨,改變世俗思想觀念的偏計所執性及自讚毀他好惡的念頭,包容異己,反省謙卑的態度,觀一切眾生相透視二元對立及眾緣和合的緣起,達到平等無諍,將佛學理論轉化於實踐生活體驗的印證。
神秀大師留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大師留下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首偈言為佛法世間諦與勝義諦豎立修行典範,若能兩者圓融則無煩惱,立於中道不執兩邊亦不離兩邊.法無絕對優劣,事則有差別相,理可頓悟,事應漸修.世間緣起生住異滅輪迴不斷,因\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9 |
迷與悟
/ 來自[生活居] |
2009-01-04 11:07 |
佛教源源流長,其作用在於讓人思惟生命的本質生、老、病、死如何超越及緣起性空(諸行無常諸法無自性)的體悟,當下將生命的剩餘價值以無私無欲行持慈悲喜捨,改變世俗思想觀念的偏計所執性及自讚毀他好惡的念頭,包容異己,反省謙卑的態度,觀一切眾生相透視二元對立及眾緣和合的緣起,達到平等無諍,將佛學理論轉化於實踐生活體驗的印證。
神秀大師留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大師留下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首偈言為佛法世間諦與勝義諦豎立修行典範,若能兩者圓融則無煩惱,立於中道不執兩邊亦不離兩邊.法無絕對優劣,事則有差別相,理可頓悟,事應漸修.世間緣起生、住、異、滅輪迴不斷,因〝我〞分不清楚虛實,真假難辨,流連於虛妄不知出離,故生種種苦因,若能〝止觀〞冷靜正確思惟,將無我徹底觀照,六根對六塵於情境中清楚了知是非曲直其過程,觀察愛惡、毀譽、稱譏、得失、苦樂之心留於偏計所執的影像.行持上也許個人宿世根器愚鈍不同,內觀修正因無明的執著心與覺性互動相衝擊產生挫折,煩惱障礙更須耐心慢慢的釐清,讓迷悟的輪廓更能顯現.情境的當下是否通過正知正見的考驗,倘若覺性稍弱生怨懟惱怒之心,應儘速將喜怒哀樂覺察,穩定情緒亦無須過度自責後悔,反覆覺察情緒發展的結構亦不離愛憎之心,接受無常的試煉,分析挫折沮喪失敗的過程加以探討,勇敢接受一切結果,愈挫愈勇.期許要將無明的念頭行為語言截斷的初心烙印於當下,斷除自讚毀他隨意批評的習氣思想,不殘留刻意改變操縱他人意識的想法,觀照緣起,倘若他人有心改變或樂意接受建議,此時才可將其缺點分析告知,否則寧可保持無諍的精神,反省自我則勝於一切.勿突顯學佛的殊勝而喜歡批評說教惹得一身腥,而失去觀機應教的精神。
昔日二祖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心法,歷經雪中跪求,自斷左臂以示痛改前非的決心,留給後人深刻印象與深思.時空背景不同現今科技時代,聞得佛法容易,電視打開無數法師荷擔如來家業,慈悲弘法佈教,而實踐佛法者是全力以赴或是且走且看的態度值得自我反省,若能學習以柔軟寬容的態度,積極改變剛毅冥頑我癡、我愛、我見、我慢,也許將是修行最大的喜悅.六祖的偈言可讓尋覓覺性者當下頓悟不生不滅,無有來去.但境界上因個人造業的無明深淺不同,則需要保持謙卑反省及精進不懈的覺察學習態度。如神秀大師的開示由粗入細的生活察照不善身語意著手,將無明習氣觀念一一擦拭,猶如龜兔賽跑,烏龜行動力慢,較為遲鈍,但只要不離善知識教導,常行佈施,盡其所能踏實通過他人給予逆境的考驗,不論扭曲譏笑冷漠批評困惑一一接受,默默承受,不生怨天尤人,接受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透視五蘊熾盛苦的障礙,由虛妄中清淨業識,不生怨懟,觀照二元對立的實相,無常苦難中將是覺性最大的催化劑,是柔軟無諍最大的體證。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迴向廣達法師四大輕安,人人離無明苦、證極滅樂! |
|

回應: |
法達 |
等級: |
0 |
積分:
|
9 |
發表: |
1 |
ID: |
35 |
|
10 |
關於金剛經
/ 來自[] |
2009-03-17 23:00 |
請問法師:
網路大藏經中(大正藏)金剛經原文與現今流通版有頗多不同之處,似乎與江味農老居士校訂板較接近,弟子曾請教過某位法師,得到的結果是相反的,法師慈悲,開示何種版本較正確 |
|

回應: |
智有 |
等級: |
310 |
積分:
|
107 |
發表: |
10 |
ID: |
1 |
|
11 |
RE: 關於金剛經
/ 來自[無雲樓] |
2009-03-18 07:26 |
我想您可以到中華電子佛典(目前公認最可靠的佛典藏經)那裡去查詢到有六個版本的金剛經譯本:
No. 235 [Nos. 220(9), 236-239]
[2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26]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No. 236a [Nos. 220(9), 235, 237-239]
[1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12]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No. 236a [Nos. 220(9), 235, 237-239]
[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魏留支三藏奉 詔譯
No. 237 [Nos. 220(9), 235, 236, 238, 239]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陳天竺三[2]藏真諦譯
No. 238 [Nos. 220(9), 235-237, 239]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8]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No. 239 [Nos. 220(9), 235-238]
[5]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6]多經
[7]唐三藏[8]沙門義淨[9]譯
您說的江味農老居士是以No. 235 [Nos. 220(9), 236-239]
[2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26]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為釋義的文本, 目前也是這個翻譯版本最廣為流傳. 然而,深入經藏修行, 重在體會經義與實踐, 萬不可死抓住文言名相, 各種語言文字皆只是指引工具.
謹致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12 |
煩惱轉菩提
/ 來自[生活居] |
2009-04-09 22:50 |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是修行的目標。煩惱是一種藉由經驗過程,感受痛苦,障礙難行造成的不方便,如芒在刺。積極之人見煩惱必思索方法,藉由邏輯演繹推理承受失敗的經驗反省檢討,終究必能改善解決。世間如疾病叢生,科學家不斷研製新抗體製成新藥以達到控制病源,然而舊病源雖然制伏,但新病種亦不斷突變而活化。物資世界稱為有漏的煩惱,可以發展一套預警控制的方法,卻無法永久滅除煩惱的自主性,所以長生不死於物質世界中是無法達成理想的事實。洞察能力強而靈敏的人,因而轉由從心性下功夫,無盡的不恥下問,謙卑柔軟的態度,追隨賢聖、善知識的教導方能獲得有效正知正見的修行方法,破除往昔無明的我愛、我見、我癡、我慢而達明心見性,活在當下行一切善,斷一切惡,長養慈悲喜捨修一切善法而無一善法可得.活出自性的喜悅,才能遠離顛倒妄想,證得不生不滅的法性。
修行必然從心性下手才能斷除有漏煩惱,趣入不生不滅的究竟義。聽聞、研究佛法的理論讓人有感同身受的體悟,亦可明辨世俗諦與勝義諦的區別;依循持戒的入門可養成循規蹈矩的清淨,可達到潔身自愛的境界。長期於清淨潔身自愛的定中是否因生喜愛的法執,當遇染污、垢穢環境相處而產生痛苦煩惱?
昔日六祖慧能大師聽聞“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覺性智慧源源而出,經由五祖的教導印可,傳授衣缽。六祖雖然明心見性卻沒有立刻選擇出世渡眾弘法利生,隱忍於獵人戶中生活十餘年,坦誠面對現實生活的磨難,融入體會淨染中不垢不淨的真實義,如此務實的修行展現勇於承擔任何不方便的煩惱一一納受,將佛法理論化為紮實的淨化內證。曾云:未經一番寒澈骨,怎聞梅花撲鼻香。祖師平凡修行讓後人學習者不應只是感動,更應效法學習無預警考驗我們是否能承受多少。
三法印的實踐是活出自性自渡的契機,值得我們審視深思。學習許多經藏理論當遇到逆境不合心意的煩惱是否能從煩惱中審視自我,了解自我的情緒,遇到挫折難以解決的煩惱,長時間圍繞於身心是否怪罪遷怒因他人帶來的煩惱,以合理的推諉掩飾代替自己的無能找下台階的藉口搪塞,遇煩惱的痛苦難以承受,如能檢討平常對於四念處的深化是否紮實。若正念、正思維四念處的基本功穩固,深層意識若遇煩惱會理性坦然接受面對不生惱怒後悔,當下慈悲喜捨的心念會油然而生,一切煩惱的磨難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考驗,以無諍寂滅的心量,務實謙卑柔軟對待,勇於承受煩惱的磨難,經歷過後將是覺性的果實,當下能活出自性眾生。四念處的道心是勇於面對無常變異的煩惱,務實的生活經驗中活出念念明覺,長養細膩的覺性,通過煩惱的驗證亦無承擔可得,是清涼自在的活在當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