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方丈室留言板 | 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 | 聯絡我們/問題解答
* 您的位置是在: 佛學論壇 [ 淺說唯識]

 

>>>> 開設新論壇 >>>>

 

 

淺說唯識

壇主: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0 淺說唯識 / 來自[無雲居] 2008-05-28 09:19

為何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讓我們先了解什麽叫我?我(或說自性)是指:常、一、主宰、獨立不需因緣、不变的存在實體。可是有這樣的我存在嗎?
簡單的說,現像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不变的靈魂(或說我的存在實體).一切皆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因緣依存.
人是向死存在,但並不是一死百了。會隨著念頭、習氣、業報去往生投胎。
寂靜涅槃:了解緣生緣滅,一切不可得,亦無可執著。但有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往生時随業障;口業、意業、行為模式業行、習氣念頭而去。強大的業力召感緣起去受報。原有的性格、體質、智商這些性質還會繼續延續下去(去投胎)、然而意識不能去投胎,人死大腦也壞了所以意識不能去投胎只有業識再生起投胎受報,叫做補特伽羅或是說;意生身:強大身、口、意業去受報。
佛教說無我:是沒有阿特曼(俗稱靈魂)這樣的我。

生命相續的中心,應該是、業、也就是行為的因果機制。過去的經驗,成為我們無意識的性格,集中於現在,創造其環境:而現在的經驗和過去的經驗結合起又含藏於未來,以創造自己的经驗。這個過程叫:生命的持續。這就是:性格與行動創造之間的関係。
我們可以用有意識的活在當下;一切萬法回歸當下這一念,提正念的意思要很專注的集中放空的、體証無常空性與無我的萬法都歸為寂滅要很用心體悟;還有因、緣、果的法則,對於感覺,感受(覺知與情緒)以及念頭的來去脈絡要清楚.
用活在當下的方式來控制注意力,以此鍛鍊感官,方法是先不去理會事情的目的與意義,而把精神集中在感知上。好比說:不再把落葉看做是必須掃除的惱人事物,那麽,我們可能會注意到一落葉輕微觸地的聲音。試著不要用、好感或反感、二選一的模式來對陌生的事物做標記,不妨試著看見生命所刻劃出來的圖紋,如此美好感受會完全自動調整,越是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更珍惜它。

轉識成智的過程必須了解:生命的存在全部是由: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生種子。這三個過程構成了精神的有機性輪迥的生命模式。在轉識成智中,識是大腦的意識作用,但是智是覺性, 一般講佛性, 或說體性,名稱雖不同, 但內容是一樣的.這個覺性並不會因為大腦死了就煙灰湮滅,覺性是不生不滅, 亦不來不去, 乃真如妙心.因緣和合現起就起作用, 現象是因緣有, 真如不能說有沒有,本來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真如是實相無相,無不是相.所有皆是處處在,處處不在.若是走兩端是無法見性.
本文為一般信眾初學者解說,不做論文討論.
我要回應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1 布施 / 來自[生活居] 2008-05-31 13:59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生〞因情執起念,結合種種因緣條件,而成為個體的我;生是偶然〈無明的情執,薰出生滅相〉有生必會老、病、死,生生死死輪迴不休。
有朝一日突然醒悟,開始要找尋〝我是誰〞〝誰是我〞,個性、習氣的〝我〞與〝我所〞是常?無常?有我?還是無我?發現問題,依循蒐集找尋方法,思惟如何才是正知正見,考驗我們的智慧。心行處滅即無〝情種〞,無須生滅,也就是達到阿蘭若處。
未到達一切種智,發願提起正念,修戒、定、慧,淨化身、口、意,行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菩薩行。出家修行行菩薩道稱出家菩薩,在家行菩薩道稱在家菩薩。種種自利利他就是為了降伏〝私利私欲〞,斷除久遠根深諦固的〝我〞及〝我所〞。
六波羅蜜〝布施〞為其首要,生存需感恩、愛護、珍惜種種因緣。如一粒米、一絲一線、一扇門、一螺絲、一個碗、一雙鞋、一個杯子、一堆垃圾、、、若能善加運用,讓生命發揮正面的意義,一切因緣也相對昇華。
布施財物可降低貪欲,少欲知足,心量自會寬廣,慈愛一切眾生,生起拔苦的悲願,〝無常〞〝無我〞自然體會貫通,是務實老實修行的實踐者。修行不實踐布施,心量無法開展,體會〝無常〞〝無我〞自然非常微弱,最後究竟達到無住相布施,三輪體空,清淨法身則常住其心。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2 見惑思惑我所 / 來自[安祥居] 2008-05-31 23:45

來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十結使的見惑思惑本來就很難離纏,何況是我所.世間的情愛-愛情親情是最難割捨,尤其對於我執和法執極強的人是極難理解萬法當下寂滅的.唯有極深的老參才能用當下這個正念-所謂菩提心-才能了解一切空幻.但是他能夠盡一切,行善事,做後放下盡人事聽天命,一切讓因果去安排,不斷是非.在修行的層次上不但對是非要有明快的掌控,然後不要執著二元對立,畢竟二元對立只會把自己弄得多一個敵人,而少一朋友.所以說,為什麼伱很慈悲,是你有智慧,為什麼伱很有智慧,是因為有慈悲在前面展現.慈悲與智慧是不能單一存在的.所以緣起法則所呈現的一切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修行最怕的就是高曼和卑曼,忽冷忽熱,患得患失.從另一個角度來捫心自問,一個容易瞋恨的人,他不是很可惡,他是很可憐.因為他也是受害者,被貪琛痴所奴役,被情緒綁架,被思想的意識型態的殘渣所束縛.所以這種人很容易打扮上帝要不然就是打扮罪人.所以這些人是值得有智慧的人來啟發他的悲心與智慧.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安祥.
佛家各大宗派對無我無常皆是一致無差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對於還未入門的信眾當然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潛移默化.讓其次第次修,達到初階的見法眼淨,既然能見法入流,那修道位一定會往上提升的.當然就能了解-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樣的意涵.佛家雖然要有學理的基礎,但是可貴的是實踐道,尤其八正道是要用當下這顆心來體悟,若沒有透過實踐是很難釐清南傳與北傳的差異.總括來說,苦集滅道還是修行的核心,希望信眾要珍惜.
順便祈福大陸四川地震的往生者離苦得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3 生死準備好了嗎? / 來自[生活居] 2008-06-04 14:39

孔曰「未知生,焉知死」無論任何宗教對於〝生死〞總有所攝入、研究、探討。有人問孔子:死亡是如何?死後有靈魂?或是一了百了?孔子回答:了解死亡後有我或消失並非重點,活著時應了知當下「我」才是意義。如此論述與佛陀〝當下禪〞是脗合的,人生苦短,人心不足,總是希望生命無止盡延續。秦始皇煉丹藥求長生不死,前仆後繼,推陳出新,直至今日科技日新月異,終究無法將此神話實現。〈生、老、病、死真理不容改變是永恆不變〉

孔子、佛陀是務實、誠實、老實的道德實踐者。〝當下禪〞以道德為宗,人活在當下若能問心無愧\,追求〝才德兼備〞,正業謀生,不危害他人權益,不以聰明欺詐他人財物,樂於助人解決困難,不爭功\諉過,反躬自省,為善不欲人知,實屬君子、賢聖。反之滔滔辯才,是是而非,積非成是,扭曲真相,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終得名譽、財富、權勢,貪圖一時享受,一旦事實真相被顯露,錯誤的價值觀傷人又害己,違法亂紀身敗名裂後悔莫及。有才無德造諸惡而不察,傲慢、貪、瞋、痴的奴隸,實屬可憐、同情。

人應觀照是否正業、正命、正語,不間斷注意身、口、意〈不貪、不瞋、不慢、不痴〉,一切建立道德上,慈愛眾生,觀照無常,一切生滅乃因緣和合是〝我〞與〝我所〞相應,實無有一物一法可得、可執。用心寬容觀一切眾生諸相,盡其所能承擔自利利他責任,將生活所需降至最低,至親至愛雖難以割捨,應對愛別離苦清楚透徹,放下執著,親近善知識建立緣起性空,那面對死亡也無憂無懼,心安理得,無欲無求,生死大事洞然清楚明白,不生不滅同時隨之建立。

雜阿含經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僧寶捨離親情至愛,精進梵行,一切以真理實相為依歸,洞察明了,了無牽掛,弘楊正法,努力不懈,直至身壞,始終如一,於世間有情不著情執,故不生妄念輪迴。

在家人應建立正知正見,將生 老 病 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苦苦、壞苦、行苦常懷心中,洞見觀瞻,徹底明白,漸漸放下執著,生死無常則掌握自己含藏覺性,彌足珍貴。
發表此文,若有功\德,迴向祈福大陸四川地震的往生者離苦得樂!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4 八正道一二 / 來自[安祥居] 2008-06-05 00:30

正業,正語,正命是生活的現實展現,想要以正當,適切的言語與人互動必得要能得當的理解情緒,掌控情緒.畢竟與人相處互動一定會產生情緒問題;喜怒哀樂並無過犯,但如何將情緒展現在適當的時空點上才是問題.在情緒背後的貪愛,瞋恨,愚痴的煩惱糾結如何解消就是修行落實的重點.
本人在監獄當教誨志工,感受到一些年輕人好玩,無聊,好奇,最可怕的是將人當成物品來評價,扭曲的非常厲害,所以家暴,性侵案件層出不窮,不了解人的意識的主觀,不懂尊重,這些人都是大腦刺激反應,不懂心靈意識,所以善根就很難培養出.何況正業是一種使命感責任感的安身立命,不只是吃飯拉屎而已!
正語是一種高度的幽默圓融的藝術,並不是那些政客的圓滑狡猾所能比擬的.佛法講究的是無諍三昧.那正命需要深層的深思熟慮活出意義與價值,是一種很深的自我肯定,安其身立其命.身體力行若不是正面的,那心靈的層面是很空虛的.要為自己的安身立命活著,身與命要相當的反思,人活著的意義何在?要再自我肯定!否則粗造的認為人是向死存在,落入哲學議題,就會鑽入死胡同.我常常跟一些囚犯說:你過去的錯不代表你現在的錯,但由你現在的沒有錯來說過去的錯,因為失敗為成功之母,是因為懂得認錯改過,不再犯錯;如此心靈的層次才會肯定出來.
雖然我是一位慚愧比丘,但在我的觀念裡頭:世間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有無明,可憐的人;只有被情緒綁架,被觀念卡住的人.所以每個人都是受害者,都是被貪瞋痴所殘害,所以無知才是根本罪源.所以寬恕別人,解脫自己,是我從小的理念.因為人總是會有理念不合,所以不能改變別人的觀念最少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少批評,少攻擊,多祝福,會少一個壞人多一個好人,何樂不為呢!最起碼不能因小善而不為,小惡而為之;修行是點滴功夫.
其實修行是很簡單的.並不複雜,首先要對是非有明確的釐清,釐清後如果是自己不對就認錯改過,做到不二過.人非聖賢,難免犯錯,但勇於認錯才是大修行人.否則高談闊論只是墮入研究的學術之中.學會反省與內觀的深思熟慮的洞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一直強調三十七道品一定要貫通否則一些大乘法你會繞不出來的.尤其五蘊,十八界,七覺支,身受心法的想受滅定(與七禪八定的不同一定要釐清),要很深的體會.如此大乘法的掌握就不遠了.
常慚愧比丘了空無雲祈願世界少災難,願大家吉祥!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5 生老病死苦 / 來自[生活居] 2008-06-11 16:09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造就了無數的驚奇。現代人學無止盡,費盡心思不斷改良物質舒適度,不知不覺人成為物質的奴隸更為依賴,生活的重心只能依靠工作,努力賺錢達到獲取物質享受,龐大心思體力,無形中耗費工作上,求取三餐\溫飽,照顧家庭,享受科技便利成果。假日來臨顯得心疲力盡,語言中討論是計畫未來,期盼希望,沉重的壓力造成身體無法適當休息,心血管過勞也愈趨增加。科技進步神速,科學家環保人士也發覺過渡土地開發,使用過多的能源,無形中造成地球暖化,臭氧層破壞,天災疾病明顯變多增強而且複雜難以控制。要解決如此龐大問題,實屬不容易,也只能倡導節能減碳,讓污染地球腳步減緩。佛法提到器世間物質必成、住、壞、空,快速過度使用地球資源,享受科技成果,相對則加速帶來更多災難及可能毀滅性的來臨。佛陀智慧的告訴弟子,即使地球毀滅,苦集滅道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應當思惟徹底清楚。

生苦:生指生存延續的意義,生生不息也代表傳承傳宗接代,是世間有情延續的動力。教育普及,知識常識吸收愈加累積,人的思想也快速轉換及重新評估審視固有傳統的風俗習慣,是否可行而產生質疑,鄉愿也漸漸被溶化,取而代之是新思惟新生活方式。過去傳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養兒育女理所當然是為了防老也延續傳宗接代是責任義務。多元社會的變遷,人啟發新思惟,養育教育於現在環境中,須具備優渥充足穩定的經濟能力,否則將是難以承受處處競爭的負荷。如此的思惟對婚姻信任極度懷疑無安全感,造成現代男女只願將心力照顧自己,結婚生子建構家庭意願薄弱,望而卻步,寧可同居代替結婚,感性的結合、理性的分手應對寂寞的感情世界。再則另類存著傳統思想,收入普通任勞任怨結婚生子還是存在的。最慘是毫無經濟能力,對教養不負責任,自顧不暇無預警生育小孩孩子的處境發展令人同情。少子化的社會,年輕人選擇不結婚,經濟獨立自立,追求時尚刺激冒險,逛街購物旅遊,學習技能,善的行為,惡的行為、、、。心靈若無成長及正確的人生觀,空虛將帶來無邊無際欲求的煩惱。

老苦:生存的同時,無常也如影隨形的伴隨,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正因還擁有活力體力,為年輕保存美好記憶、回憶,就怕〝老來磨〞而趁年輕及時行樂,美好甜蜜是非常短暫,身體漸漸老化,體力衰退,皮膚鬆弛,皺紋增加,為修補外表而產生煩惱,付出龐大精神金錢,延緩外在身體的變化實在辛苦可憐。有內觀的行者反而不畏懼〝老〞,了解這是自然現象,不會過度追求玩樂,幻想美好的回憶,利用年輕精力充沛,精進觀照此生利害得失、真理實相,檢討錯誤的經驗,親近善知識,審視此生的智慧慈悲如何?是否成就善根,安貧樂道。〝老〞反而是智慧經驗累積的結晶,應當慶幸。當代印順導師愈老愈彌足珍貴,年老還不斷將修行心要,寫作口述成書,梵行精神遺留人間,讓許\多人從書籍獲得法益,為淨化身口意及心靈空虛注入一股暖流。

病苦:病分為心理及生理兩種形態,心裡影響生理,生理影響心理,二者互為關連,不可不察不知。心裡欲求過重〝求不得苦〞容易降臨身上,愛憎之心會引發生理四大不調和。內觀行者即使身體〝病來磨〞則能處之淡然,病苦當成試煉的考驗,觀照情緒覺受的起伏,進而對無常無我則能更深入感受體會。聖嚴導師腎病發生他身上,他說無怨坦然接受,雖然身體四大病了,但心智卻非常穩健踏實,修行將病苦視為平常心,值得我們學習借鏡。

死苦:死代表此生的界限,四大敗壞散離回歸地水火風,終其一生所作業未亡,佛陀身語意行教導梵行直至身壞。弟子整理編集經典留傳至今,追隨學習者從未間斷,身語意行永留後世豎立學習典範。世人無知庸碌一生,為子孫建基業累積財產,死亡無常來臨,親情離別更加難捨難離互為掛礙,唯留建構美麗的回憶長相思念,或充滿憤怒難平的仇恨遺憾懷抱憎恨不滿銘記於心,殊不知愛憎之心種下無明情種,愈結愈深演變成無明的宿命。當下除了親近供養正知正見的僧寶及善知識,聽聞正知正見的法門心要〈心經、般若經、雜阿含經、三十七道品〉,才能將愛憎之心漸漸息滅,從三皈依守五戒行十善方能成就無憂無懼,正觀緣起,改變宿命漏習,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感謝真如禪寺提供佛學論壇平台,讓無智得發表淺見,望方丈 住持 及善知識不吝指教,不勝感激。
發表此文,若有功\德,迴向祈福大陸四川地震的往生者離苦得樂!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6 再說唯識 / 來自[無雲樓] 2008-06-12 02:49

心是一切經驗的本源,改變心的認知方向、改變認知的著力點就能改變所有的經驗品質;當我們轉化心的觀點,我們所經驗的一切也會跟著轉化。內觀的行者對於所有塵境(18界)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純然覺知與接受,呈現「塵自生滅,自性不動」的境界。

當我們談心、意、識時,「心」是集起統覺的呈現,「意」是著重在思量的覺知上;而「識」是著重在了別、辨識與記憶上。

當我們的心感受到痛苦的經驗時,並不是有一個客觀獨立的痛苦經驗客體呈現在外在。這個經驗現象是我們的心意識與外在的刺激互動而呈現出來的。當我們在路上遇到塞車又偏逢冷氣系統壞掉,讓你在車子裡頭大小汗珠直直落,你全身濕瘩瘩,感到不舒服,情緒就快要爆炸,此時的你感到難以忍受的經驗(痛苦的經驗);然而,如果你記起醫生跟你交代的話「多運動、流些汗、讓自己血液循環好一點」,在當下現成的「蒸氣箱」做蒸氣浴,不用花錢,又不用多花時間去spa,此時你會感覺到流這麼多汗真好,通體舒暢;你的感受經驗就會變得愉悅、平靜。

同樣的物理狀態、生理流汗,卻可以有不同的心境;同樣地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無常、變滅、無我的緣起18界,透過覺性深觀體證「苦集」,實踐四聖諦的「滅、道」。
常慚愧比丘 了空無雲
祈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7 持戒殊勝行 / 來自[生活居] 2008-08-02 12:33

戒是操守人格的養成,以道德規範為依歸,其精細性質則超越法律的漂準規範。持戒能讓意識、語言、行為更細膩嚴謹內斂。凡舉各宗教具正知正見則以道德規範為首要件,無數賢聖如孔子、老子、莊子、耶蘇基督、穆罕默德、蘇格拉底、岳飛、文天祥、、、堅守道德不為外境利誘威脅默默付出不求名聞利養,一心奉行無私無欲無求,慈愛眾生為後人豎立學習的榜樣。佛法中的四正勤一、令善法得以增長二、勿因善小而不為三、已生之惡將之滅除四、勿因惡小不察而為之,四種法應勤勞耕耘,必獲得大利益。修行的基礎是建立人格、道德的昇華,超凡脫俗而努力,善念、善行、善根的形成是立足世間的法身慧命,進而守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最終即是出世戒律的資糧,成就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究竟法義。
修行若非從人格、道德著手,我思、我見、我愛、貪瞋癡〈不正見〉、貢高我慢則趁隙而入,持戒也漸漸鬆散,最後戒律擺一邊,我行我素、偏見、邪見、是非價值觀也遭扭曲,自認為唯有自己才是真理,偏執傲慢,遇不順心意,不愉快責任遷怒推諉別人,缺乏謙卑反省能力。團體生活中因得失心重,則處處樹敵,總怪罪別人不了解他,不給機會表現,最後孤立倔強,精進某方面專注力,獲得某種術業的成就,然而自我的偏執、貢高我慢並未消除,不慎落入不善業而不自知,雖具強大專注學習能力,缺乏正知正見、正思惟,容易形成自私自利,心高氣傲,聚眾成為領導者,將會造成誤導、傷害眾生。修行必須一心全力接受戒德導師的指導,與他人群體互動和諧,放下個人本位主義,建立無諍,才不致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心淨無雜染如此才可達到想受滅定。
佛陀涅槃前告訴弟子,將來我入滅後,弟子應以戒為師,戒在覺則生。修行須坦誠自律,以道德為依歸,寧可犧牲生命不毀淨戒,亦不惱害眾生的信念,世界將是安祥和諧,側隱善心隨之增強,慈悲喜捨也漸漸延伸,善的資糧則愈增長。若遇到逆境或無常毫無預警準備,措手不及的災難降臨考驗心性時,縱然失去一切財產、至親至愛家人的生命,心念亦能安祥平靜的接受,無怨無尤,愛憎之心則會漸漸熄滅,體悟緣起如幻,因果千真萬確真實不虛,一切造作均由業感緣起,待人處事則能散發謙卑、體諒、慈愛眾生,觀一切眾生相緣生緣滅更清晰明了安祥自在。內觀行者持戒愈深,感受慈悲喜捨則更殊勝,喜怒哀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情境、情緒能覺察,乃是心性好惡得失的影射,並無實體可得,唯有明心見性才能擺脫無明輪迴之苦 。
慚愧無明者,祈願方丈四大調和,正法長存。現今科技時代日新月異,心隨環境轉變過快,心靈欲尋求依靠難得,正知正見佛法難聞難遇,幸得真如禪寺網頁,稀有明燈存在,讓無明者得以指引修行。懇求方丈能慈悲將此明燈得以保留,慈悲攝受,若論及功德、等級豈是萬分、百萬分非筆墨可形容比喻,其殊勝是恆河沙數難以計量。
發表此文,若有功德,迴向祈福大陸四川地震的往生者能離苦得樂!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8 當下這一念--回應無智得 / 來自[無雲樓] 2008-08-02 19:02

了空所學有限,很慚愧無法對網站做出什麼大貢獻.
前些日子有人提出什麼是[參話頭],了空沒有回應,只覺得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不會問這樣的問題.畢竟參話頭不是什麼特殊的法門,是要覺知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的起心動念,清淨與否、提正念與否,並不是像傳燈錄中的話頭禪,而是在認知上可感受到的;我沒有回應,也不敢說他是不對的,但若是修行的內行人不會問這樣的法門.
佛教所揭起的緣起法是讓我們可以體會感受[當下]就有[過去]和[未來],不需要用龍樹菩薩的立一切法同時又破一切法,不需要用為唯識的心識安立來說明一切.當下感受這一念從哪裡來,如何消失?當下這一念雖受外在因緣的影響,但覺知這外在影響的心靈又是從何而來?若是沒有了這些因緣,覺性亦無條件呈現,覺性亦不離開因緣而有的.
好比空白的錄音機有如這個生理,錄取外在的資訊,而這個錄取的作用如同覺性一般,這個覺性作用必須有良好的因緣條件來呈現,簡單稱為緣起性.
當下的意識無明就是凡夫,覺性現起,清楚無明,當下就是覺者.
這樣的覺性狀態提高當下的快樂,提升內在的認知,讓我們趨近無諍!

感謝無智得菩薩對真如禪寺的言教佈施,你的文章令人讚嘆!謝謝你給真如禪寺的正面法義
感恩你!我會斟酌你的懇求!

常慚愧比丘 了空無雲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9 滅盡定的基礎 / 來自[無雲樓] 2008-08-03 12:12

了空所知的滅盡定的基礎與無智得分享:
當然這是個人主觀的, 我的人是實話實說,一個人若是一直偽裝當聖人實在很辛苦,也不值得呀!
記憶是一個重新建構的歷程,不是像錄音機那般純粹拷貝當時的情況;在經驗的當下是透過認知,剪輯之後才收集儲存成為記憶.
如果不如實了知前一刻發生什麼事,當然就無法清楚覺知當下發生什麼,即使自我認同也要知道過去的經驗,才知道現在自己是怎樣的人. 然而, 這個記憶的歷程卻不是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客觀,或是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如實回憶重現當時情境的樣貌. 所以,活在當下覺醒的人,了知記憶的運作歷程, 再提取記憶時會很謹慎小心,因為記憶是重建的歷程,再回憶時會加入新的認知理解,新的資訊,然後再去認知以前所儲存的資料.
如果說一個行者無法去實踐慈悲喜捨的慈愛,那你問我世間存在的已經沒有意義了!
所以, 想要體證想受滅定,必得在情境當下清楚了知你的觀念,思維,這前念後念從何而來為何會蹦出這樣的念頭, 為何會引發這樣的情緒,感受.當下清楚明白,才可能了解[此]與[彼]的關係,否則無法了知滅盡定或是想受滅定! 深思熟慮簡單稱為[禪],又簡單稱為覺知(覺性).
滅盡定或想受滅定是[非斷滅],[非永恆],是一種整合的因緣作用性, 簡稱佛性或說覺性.
若是這樣,還在爭論什麼龍樹空性的應成派, 或是有宗的什麼唯識的如來藏心,,,這都不是問題, 從緣起法的滅盡定,想受滅定來看,這都不是什麼問題! 那些都是死在名相上,實在是佛教的悲哀啊!
佛法究竟來說, 若不是[以和為貴],讓一切清淨,祥和;那做再多的爭論,說再多的究竟法義,又有何意義呢?
不要在文字上爭論,究竟上還是要回歸內心的祥和,呈現慈愛的互動;世間多一個祥和慈悲的人,少一個阿修羅煩惱的人,不是很好嗎!
了空難過就是難過在此!為什麼了空強調苦集滅道是經王之王,因為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了解這兩支因果脈絡,來實踐八正道就沒有問題了.若沒有戒定慧的行持,展現慈愛安祥,那究竟法義又有什麼意義!
本人以口述式文章,以便一般民眾容易了解,就沒有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如了空這樣說有過錯,期望諸方大德不吝指教,給了空有學習的機會,也感恩大德;若有功德祈願回向四川地震所有苦難者,願他們離苦得樂!

回應: 明覺不失
等級: 0
積分: 19
發表: 2
ID: 31
10 方丈師父說的好 / 來自[內觀墟] 2008-08-13 12:55

師父說:

佛教所揭起的緣起法是讓我們可以體會感受[當下]就有[過去]和[未來],不需要用龍樹菩薩的立一切法同時又破一切法,不需要用為唯識的心識安立來說明一切.當下感受這一念從哪裡來,如何消失?當下這一念雖受外在因緣的影響,但覺知這外在影響的心靈又是從何而來?若是沒有了這些因緣,覺性亦無條件呈現,覺性亦不離開因緣而有的.

滅盡定或想受滅定是[非斷滅],[非永恆],是一種整合的因緣作用性, 簡稱佛性或說覺性.
若是這樣,還在爭論什麼龍樹空性的應成派, 或是有宗的什麼唯識的如來藏心,,,這都不是問題, 從緣起法的滅盡定,想受滅定來看,這都不是什麼問題! 那些都是死在名相上,實在是佛教的悲哀啊!

明覺認為

佛門紛紛擾攘皆因法說非法律說非律的緣故

此是歷史共業

唯有靠覺醒之人領眾回歸純樸的解脫道

不明四聖諦不明緣起不明苦滅則修行無益

 

 

 

 

 

Top

我要回應
注意!!您還沒有登入會員,寫入的內容將不會被接受!!
副標題
限制100字以內

內容*

發言地點
可以依您現在的心情位置寫入!!

 

* 的欄目為必須寫入

 

 


 

Copyright (c) 2005 zhenr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歡迎自由連結本頁!!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以上

與嘉義市真如禪寺聯絡方式
郵件:
電話:05-235-5949
寺址:嘉義市60089西區永康二街33號[地圖]
網址:https://zhenru.org

您是本禪寺第 92888 位訪客
本月第 170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