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其心﹝尊敬僧寶﹞
|

壇主: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0 |
降伏其心﹝尊敬僧寶﹞
/ 來自[生活居] |
2008-03-23 16:35 |
平常與在家居士共修佛法時,當課程結束後,在家居世閒聊修行言語中,有稱讚某法師弘法精闢,某法師資質平庸,或謀法師習氣依舊,處事不當,閒聊結束各自回家。這些言語讓我深覺得每個人主觀或客觀,是非道德均有其見解。僧寶捨世俗生活,勇敢荷担如來家業,專精的修行,是難能可貴,令人讚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當俗僧到達開悟聖賢僧,是需要時間及不間斷身、口、意修証,更需要在家居士護持與鼓舞。有朝一日,在家居士下大決心,決定成就出世佛道時,同理是否也需要在家居士的護持包容。
過去曾有在家居士熟讀經藏,辯才無礙,自認開悟。認此成就生傲慢心,認為修行只要在家修行即可,不必過著出世僧團的生活。戒、定、慧也多餘,空性見、無常、無我自認都清楚,直指僧眾不如他,自己墮入狐狸禪而不自知。在家居士雖然聰明有理解力,記憶力強,可通達經典,但忽略修行是由戒、定、慧如實出世內証,降伏傲慢心,二元對立的內練,才可達到真正的空性見,絕非片面了解表層之無常、無我。無常、無我是調伏往昔的慣性意識,破除我執、法執、貪、瞋、癡的良藥,徹底將身、口、意改變,成為正知正見。修行最高境界是改變自己,寬容他人,並非檢討他人,當下承當自己的缺點,積極將自己的覺性變得更細膩。關懷他人,了解自己,如此謙卑詳和,才能建立真知卓見,讓生活更清涼無礙。 |
我要回應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1 |
三寶
/ 來自[南美洲] |
2008-04-08 07:01 |
三寶的重點在於僧,而真正的僧在於成就戒定慧的中道境界--無諍三昧--內受安祥, 外顯祥和與柔軟.如實體現慈悲與智慧的菩提心,誘發成就佛道.畢竟\“法\“是不自說的, 須由體證的行者演說, 當一位如實實踐的僧人與法相應時, 即能體現佛道.所以我說三寶的中道在於僧.
所以, 皈依三寶是皈依--佛法僧,而不是皈依比丘或是比丘尼. 因為僧代表的是和合眾, 是體證苦集滅道,成就無諍三昧的.苦集滅道乃是佛法核心, 一切經藏無不是由此演繹流出.(有時方便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潛移默化, 情有可原, 但究竟之法不可忘其根本)
所體證的禪法--緣起, 相互依存--非本性之知, 非無作用性之知. 覺性俱足了然之知.一如, 刀不自割, 指不自指, 皆須相互連結產生作用性的! 乃由此體證成就僧寶的無諍與尊貴. 難怪供養僧寶功\德之大即在此, 切不可輕視一位小沙彌, 如同不可輕視一顆小樹苗一般. |
|

回應: |
智有 |
等級: |
310 |
積分:
|
107 |
發表: |
10 |
ID: |
1 |
|
2 |
修行不是累積知識
/ 來自[living state] |
2008-04-08 08:32 |
懂得尊敬三寶,不以自身所學佛法之浩瀚而我慢的人, 必然應是體會活在當下之不易;也必然應是了解要發心出家, 志為無諍僧人之難能可貴.佛法絕然不是\“知道\“法義就可體證的.護念這顆志為\“離煩惱\“的心, 在每個當下呈現這樣的心靈力量.
感恩方丈不離不棄的慈悲教化,讓弟子有些許\的警醒.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3 |
順逆之心
/ 來自[生活居] |
2008-04-14 02:53 |
澳洲求學時,有一次開車到書局買報紙,車子停於書局外面,買份報紙大約三分鐘,卻發生非常不愉快的事,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了一張罰單,[因書局門前正好有一小根消防栓不能停車]罰單金額需繳約新台幣九仟元之重.此時心情相當低落,真想將怒氣發洩在女朋友身上大吵一番,怎沒幫我注意違規而吃上罰單,瞬間理性又制止我,這樣只會將不愉快,遷怒帶給他人,應將心收攝,專心開車先忘了那個不愉快,勿禍不單行再發生意外。回到家重新審思此罰單時,發現自己依賴著過去經驗,停車買份報紙稀鬆平常均相安無事,無察覺事物現象是無常性,因相信過去的記憶,將敏銳的覺察力忘失,忽略一小根消防栓不能停車,被開罰單罰款竟如此重,以後應謹慎注意每一當下,莫依賴過去習慣的記憶,清楚了整件過程,發現自己的粗心大意,往後只有縮衣節食,省吃儉用來繳罰單。
禪修時上師教導行、住、坐、臥應審視內心,影現的順逆境作觀想。現實生活中順逆境應時時察覺,如何理性、冷靜、對待、處置。順境昇起應以〝止觀〞調伏對治,莫沉浸溺愛於舒適、喜悅、快樂、得意忘形,迷失自我而不自知。貪欲是否增長,傲慢是否使分別心、計較心擴展。逆境即是承受責任的鍛鍊,逆境中產生挫折、懊惱、痛苦、沮喪、後悔的考驗,應提起正念不受事件牽入情緒,坦然看著它,理性面對它,務實處理它,了解放下它。逆境的承受猶如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出現,是經驗的累積,讓應變能力增強,成為智慧的養分。 |
|

回應: |
無智得 |
等級: |
0 |
積分:
|
558 |
發表: |
27 |
ID: |
20 |
|
4 |
感恩
/ 來自[生活居] |
2008-04-20 13:59 |
見到方丈開示「體諒」,內心深深感恩,提醒佛法非只是「認識」更應落實生活,深切達到「無為的諒解」。任何事物現象必須親身務實參與了解檢視,達到經驗的體會,稱所謂的「知道」。
佛法中「十善業」積極行持,日久惡習漸漸萎縮減少,可獨善其身,少欲知足,氣質修養品德相對昇華。然不能體諒對方叛逆、偏激、不上進、昏沉、懶惰、狡辯,因而形成對立、分別、不滿、批評、生氣,心中期待對方改變,滿心熱忱,編織許\多理想與方法,若對方習氣依舊,不肯改變,自己是否能無怨無求,放下執著,僅給予祝福體諒。
正觀緣起了解對方也許\是生理、心理或因緣不具足?唯有體諒才能真實的謙卑,包容異己,慈愛他人,如此二元對立的內練是提昇修行品質。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5 |
四正勤
/ 來自[無雲樓] |
2008-04-21 00:05 |
平日的行持中若能以四正勤為基礎功\夫,才可能真正在境界現前時提起正見,倘若沒有四正勤的硬功\夫,恐怕正見只會流於知解上卻沒有強大的力量來轉化行為.面臨逆境現前大部分的人大都通不過,沉陷在無理性的雜染情緒之中.三十七道品在目前北傳的佛教國家被標籤為小乘法,然這小乘法是必備的基礎功\,如同建高樓大廈一樓沒有建好又如何建二樓以上呢?
有一個平時與員工打成一片的大老闆,一天老闆意外獲得一萬元,跟他的員工說:我這有一萬元,分給你們一人10元,若是你們不要就算.....;有些員工大感不平--怎麼老闆有一萬元卻只給我們10元,這實在太不公平,簡直羞辱人....;有些員工因而憤而離職...
事實上, 這種整件事是老闆故意創造一種情境讓員工故意陷落,看看員工自覺的程度.
原本一萬元就是老闆的,如果有理性的話,員工應該出現的態度是--不拿白不拿,因為10元是老闆多給的.但是無奈,員工都是不理性,反而講老闆的壞話,內心的不滿與意氣用事中種種一直出現.
所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以及七覺支的擇法覺支與捨覺支若能務實實踐,在修行路上必不落逆境陷阱. |
|

回應: |
方丈了空無雲 |
等級: |
10080 |
積分:
|
992131 |
發表: |
690 |
ID: |
25 |
|
6 |
佛法重點
/ 來自[安祥居] |
2008-04-22 01:38 |
1.重點還是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2.[增長智慧, 離去煩惱. ]若無法做到這樣, 任何宗教都沒有意義.
總之神通抵不過業力, 而所說的業力就是--思想, 語言, 行為. 一切得回到身口意當下.
不知道的知道是傻瓜, 那知道的不知道是聰明的. 刀不自割, 指不自指, 一切皆是相互依存.佛法重點在於使你我從今後沒煩惱,不在恐懼什麼. 一切存在達到念而無念.
[會死]是很煩惱, 那[不會死]那更煩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