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方丈室留言板 | 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 | 聯絡我們/問題解答
* 您的位置是在: 佛學論壇 [ 人生是苦]

 

>>>> 開設新論壇 >>>>

 

 

人生是苦

壇主: 印正
等級: 0
積分: 8
發表: 1
ID: 11
0 人生是苦 / 來自[生命教育中心] 2007-07-31 20:33

人生為什麼是苦的呢?因為有貪愛、執著,對於自己所喜歡的人、事物,就會不斷的貪求,一旦貪求不著或落空之時,就會覺得痛苦不已。
人生為什麼是苦的呢?因為無常,人生裡就少有長久的快樂,快樂的消失也是一種苦,其背景正是長期的人生之苦。
人生為什麼是苦的呢?因為你不願面對痛苦、解決痛苦,所以會使你更加的苦上加苦。若是你能面對痛苦、承擔痛苦,那痛苦自然就消失了,也就不覺得苦了!
也許\有的人比較遲鈍或比較有福報,感受到比較少的苦,但苦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人生是苦,並不表示是悲觀的人生,反而是能澈見人生的實相,所以能真正認清人生是苦並能坦承面對痛苦,必是一個有智慧之人。
我要回應

回應: 智有
等級: 310
積分: 107
發表: 10
ID: 1
1 人生不是苦的 / 來自[blessing ten] 2007-08-02 23:06

生命的本質是苦的,但在生命的過程中,時而歡喜,時而悲傷,苦苦樂樂,起起伏伏,隨順著自身與環境互動的相關聯條件而變化,其中沒有一個主宰者.然而,身為生命主體卻欲求著主宰一切可欲的事物,因為欲求不得,放不下,洞察不到其中的因緣條件,必然痛苦難熬.
然而人生不是苦的,卻是值得深刻體驗其意涵,把握有限的生命淨除障礙慧命的雜染.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2 苦應知 / 來自[生活居] 2007-10-28 14:26

若人間所受皆樂皆順境,無逆境橫生那麼佛法也不需要出現在世間.佛法的教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乃因人生所受皆苦而從聞.思.修去淨化身口意,修行也是將無明的身口意去除我慢.貪.瞋.癡.疑(所知障),觀無常無我為基礎.八正道正見.正思惟為體,正語.正業.正命為用恆常精進,達到正念正定而不退轉.
八正道是滅苦的不二法門,若能一心奉行八正道,則苦無所生.當苦生起讓我們不自在,憂愁恐懼,注視它時時觀察觸受愛取有緣起之苦為何而生,當擇法取捨放下.即使最難察覺之往昔習氣,也能慢慢發覺而修正.這是生生世世最大的功\課,希望人人能證常.樂.我.淨涅槃境地.
發表本文不知正確,希望指教.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3 關於常淨我樂的想法 / 來自[方丈室] 2008-05-13 05:57

常? 從緣生緣滅或是緣滅緣生, 稱為現象現起. 所以現象無常,一切是生滅法.那麼在常淨我樂這個常是諸法實相的總體, 所以它不管世間的生滅如何變化, 它的法則名叫做常, 它不因為你成佛它有所增加, 它不因為你下地獄它有所減; 所以名為常. 一般經典稱為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也叫做涅槃. 因為常不障礙眾生的業感緣起,一但有緣起,必有緣滅. 但是常在大乘法來說是如來體性,哪體性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 所以不分你我, 亦不能用世間的語言來談常的意涵.

所以才有下面的淨--
淨是不著, 放下, 所以佛陀講想受滅定, 尤其我們最傳統的俗稱: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或是涅盤寂靜, 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 在認知上, 想受滅定,的想是在深思熟慮的龐大的觀念, 可見中國字-認知的認, 有個言字旁, 然後再加一個忍耐的忍, 這個忍的下面那個心被刀插住的,沒有經過這樣的忍(被刀插住心)是無法了解常淨無我的含意. 一般的信眾在晚上作夢, 醒來容易懂, 這是作夢不是真的, 但是再躺下去又再作夢在意識上是很真的, 因為夢到好的會歡喜, 夢到可怕的會流汗,當然在這樣的夢境下是很真的.就不容易醒悟了! 更何況一般的信眾的白日夢更不容易清醒的知道, 一般信眾是不見棺材不流淚\, 何況見了棺材也不一定流淚\.

常淨我樂--我: 一般的信眾對於我和我所是很強烈的執著的,受限於我執與法執;談到無我是毛骨悚然的!這個我只是緣起和合的我,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的我,所以想受滅定的想是意識流的認知;受是一種情感,情緒,當然佛陀講的常是覺性, 覺性是大乘所講的佛性, 是生命的總體也是諸法實相. 想是思想的作用,只是第六意識, 當然第六意識在往生的時候一定會化為烏有;但,覺性是不生不滅!

那常淨我樂--樂是要了解阿含經所說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當然這一定要脫離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一般外道只是七禪八定, 當然這已經不錯了, 不造惡業已經是不錯了! 一般的信眾聽到滅盡定, 就嚇得腳軟了, 怎麼會來信佛呢!所以,佛法的中心思想不能離開四聖諦- 苦集滅道, 尤其八正道的實踐, 才讓人樂在其中! 所以一般的信眾對於思想的殘渣或是歷史的包袱與情感情緒的奴隸都是樂此不疲的! 所以目前在台灣搞信仰, 拜拜的市場還是很大的.都忘記了佛法是要人成佛, 佛是覺醒--知道了, 不會被迷惘了, 為什麼大家那怕佛, 認為那是高不可攀呢? 當下自淨其意, 那就對了!
當然, 三大阿僧祇劫就在於這一念了!
本文只是要讓一般的信眾了解, 所以就不用論文的方式處理!
我今天才發現無智得去年發表的這篇,本人非常欣賞無智得的大悲心,令人欣慰!

回應: 明覺不失
等級: 0
積分: 19
發表: 2
ID: 31
4 佛是覺醒而非偶像 / 來自[內觀墟] 2008-08-13 13:06

苦是中性

若心攀緣於外

沒錢苦煩惱苦病痛苦修道不著力苦

則世間一切事皆苦

若能徹見苦的緣起法本質

則心安住於當下

再多苦也了空無痕跡

總問自己當下一念心是明白是無明

是貪嗔癡慢疑還是清淨自在

六祖能大師是大乘佛教少見有解脫法味的僧人

他說一念覺就是佛

理應如此

我們如何透過內觀去勘破常樂我淨之四倒執

則可直趨解脫道無我之寂滅法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5 羨慕與嫉妒 / 來自[生活居] 2008-09-12 20:41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人要獲得掌聲、喝彩的肯定,必須專精一致,不斷努力的重覆練習,檢討反省改進缺失及充分準備,當然運氣也不可缺少,種種俱足方可造就第一名與成功殊勝的榮譽,名揚一時,令人羨慕卻也同時遭受他人的嫉妒,羨慕、嫉妒長久烙印在思想的意識流,若無深究其形成、影響,則無法擺脫無意識的愛憎之心。

佛法分世俗諦及勝義諦兩種,覺者必須澈見二諦之實相,圓融無礙安詳自在的運用自如,慈悲、智慧的實踐妙觀緣起,了解事物原有的本質,不帶絲毫的私心附加各人多餘的感情及冷漠的理性。〝世俗諦〞是世間生生不息緣起輪迴的法則,〝勝義諦〞是出世間萬法寂滅性的實相,解脫煩惱的根本道路(無諍、緣起性空)。真誠謙卑的學習態度,擁有包容異己的氣度及寬恕他人無明的心量,了解自己得失的本質,澈見真實的煩惱,洞見二諦即見真空妙有。一切因緣有、亦非因緣,當下明覺無有來去,不生不滅,因果不滅的宏觀,及細膩內斂嚴謹身、口、意的微觀,威儀細行俱足慈、悲、喜、捨的心念,通達甚深的無常、無我法性。

一般人羨慕少數成就的企業家、政治家、音樂家、學者、科學家、運動家、藝術家、達官顯要、名人偶像、、、。羨慕是一種推動力,讓人有夢想,有目標方向,可計劃邁向實現。幸運者可達目標,獲得名聲、利益、權勢,一生付出龐大的時間心力,得來不易又害怕失去,用盡心思,保護擁有一切辛苦而奮鬥,一生忙忙碌碌,精算策劃建立強大的〝我〞及〝我所〞。追求理想而失敗者也很多,雖然努力付出心力,卻落空而痛苦,心存不甘,見成功者即羨慕卻又嫉妒的心情殘留意識中無歇止的習氣,烙印於潛意識。另者不追求高深理想,安於平凡現狀,心無大志,與人互動言談中,總有帶著成功者的羨慕與失敗者的批判,意識也覆上一層分別好惡的影像,埋於潛意識。

世間羨慕與嫉妒意識,根深蒂固的習氣不易覺察是引發煩惱的根本,生活情境中的氛圍讓我們無意識生起,形成無止盡造作的煩惱,應觀照生活習性,產生的無明輪廻如何?清楚明了當下心性的造作,將負面羨慕與嫉妒漸漸熄滅,安住簡單樸素的生活,照見實相,〝我〞及〝我所〞的追求是否正確?深思熟慮的分析,淨化負面的意識流。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祈願方丈四大調合. 願一切眾生離無明苦,證寂滅樂!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6 止息意識心 / 來自[無雲樓] 2008-09-12 21:49

一切的現象事物皆因因緣聚合而成就,皆因因緣離散而磨滅.不論令人羨慕或忌妒的人事物終究是無可執取,所執取的只不過是自身的那顆意識心.
這顆心所認知外在世界某些可欲的事物,就變成羨慕或追求的對象,追求而成,暫時獲得滿足,追求不成,可能以自己的認知觀點批判或貶損其價值意義;全是意識心的造作.
在事物生滅現起當下,能否止息意識心?若能,當下覺性現起,若否,所有由意識心衍生的認知,情緒感受自然不斷地襲擊我們這個五蘊和合的個體.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樂]不正是覺性的現起嗎!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7 覺知 / 來自[生活居] 2008-09-18 20:51

内斂嚴謹的行者同時也具備包容他人粗心大意的雅量(事事嚴厲分別、計較批判,不懂清楚放下的功夫;執著事事完美主義者,無觀照因緣俱足,將被不完美所束縛)。智慧超群的同時也具備寬容無明眾生的無知,引導邁向正知的悲心,内心祥和超越二元對立的正念,才不會導致二元對立的痛苦。

上等人見緣起-法生即同時覺察-法滅的實相,中等人見緣起-法生,須待一段時日方能察覺-法滅的事實,下等人對緣起法則毫無察覺、觀注、了解實相的内涵,一生隨著世間風俗習慣,流行時尚的意識輪迴於虛妄的生死(五蘊和合體隨著業力輾轉相續,若無覺性起用之人豈有生死?唯留混沌善惡、愛憎的意識心支配五蘊的前塵妄影,漫漫無止盡輪迴眾生業力而不自知)。

若能排除一切藉口,暫停為誰而造作的決心,專精思惟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了解緣起性空的本質,省思往昔一切造作為誰做?為誰忙?終究得到什麼?生存是否流轉庸俗的名聞利養,得而歡喜,失而痛苦。心被人事物的情緒觀念綁架束縛而煩惱,尋找自我迷失的過程猶為重要,也是啟動覺知的關鍵。當覺知的門開啟,應謙卑誠懇的態度由正知正見的導師,教導指引學習改變往昔〝不了義〞的執著及根深諦固無明習氣,落實慈、悲、喜、捨的實踐,方能重見脫胎換骨的〝我〞。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迴向普証法師四大調和. 願一切眾生離無明苦,證寂滅樂!

回應: 方丈了空無雲
等級: 10080
積分: 992131
發表: 690
ID: 25
8 / 來自[無雲樓] 2008-09-20 09:31

轉識成智是淨化的當下功夫,全然覺知自己那裡對?那裡錯?若是對的話是愛護自己也是愛護別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放下自我的立場,放空自己的意識心,如此來說思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才有意義。自己言語底層的潛意識是執取著什麼?放空自己的意識心,真心地問問自己為何有這樣的衝動念頭,噗哧,就脫出口來護衛自身的表象尊嚴呢?意識心若無法止息,連自己的起心動念、行為造作都不可能如實了解為何如此展現!

所謂修行是要能轉化逆境,當體寂滅;想必這是許許多多矢志進入佛門修行者的初發心。但每每在逆境現前卻又拼了老命似地用意識心在護衛這個虛妄的「我」,這顆意識心不斷連結、抓取所有可以護衛自我的理由──想盡辦法把所有指教、指責、批評、建議…..通通都推開,通通都歸因於是外在人事物的錯,而自己不可能錯,就算自己有錯也是有理由的、可原諒的、不應該被提訓的。於是,在境界現前的當下,那顆修行的初發心早就被「我、我、我」這樣的習氣連結障覆了不見蹤跡!於是乎,覺性被意識心強大的連結覆默住無法露出曙光,任由煩惱習氣操弄這個認知主體,繼續在生死意識流浮浮沈沈。

若有福德資糧庇佑,開悟體證的善知識在旁警醒棒喝,幸得寂滅之法語如甘露雨霖為自身淨化雜染習氣,此時,因為開悟行者的導引,使得意識心稍歇止息,覺性才趕緊在念念細縫中現起觀照,赫然發現自己又是在強大「貪痴我見慢」的習氣中不斷生死輪迴,當下這一念未曾止息,當下這一念未曾修行過….,修行的初發心再度浮現,始知生懊悔、慚愧之心...。

一念之間,是佛?是眾生?在當下一心涅槃,或不斷我執意識心連結全看覺性作用現前,體現寂滅之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9 寂滅為樂 / 來自[生活居] 2008-09-23 10:51

寂滅為樂是實踐修行最殊勝的境界,種種法義、理論,若無務實由現象界觀照「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體證三法印的本質,貫徹緣起性空的覺知,以八正道為安身立命的基石。意識心須觀照止息眼對色塵、耳對聲塵、鼻對香塵、舌對味塵、身對觸塵產生的喜、怒、哀、樂、愛、惡種種欲求佔有慾的慣性。長久以來為保護虛妄〝我〞及〝我所〞而自私自利的貪、瞋、癡、傲慢心,若能誠實面對〝我〞而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坦然接受開悟導師的指導、引導,一心奉行,不存個人多餘的感情與冷漠理性的意識心,日積月累覺性自然現前,如此的當下方是〝了義〞,體證〝無我〞的境界。

修行的過程應保持冷靜詳和的覺性,面對境界非理性的恐懼、貪婪、怨懟、批評、指責加諸在〝我〞的磨難試煉,若能一肩扛下,無須強辯自己的立場,清楚明了整個發生過程的經驗,若無合理公平正義的對待,無須比較、計較默默承受,坦然接受最後的結果,無怨無尤,無諍接納了然於心,才能練就挫折容忍力,包容寬恕的展現,體證〝無生法忍〞的境界,當體寂滅的愉悅。

昔日莊子的一生,實踐無為、無諍、謙讓的修為精神,值得我們了解學習。「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蘊含著充實内在的心靈昇華,須自我反省檢討不善負面的行為、語言、意念為首要,了解生命緣生緣滅平等法性的真義,切莫期盼強加改變,操縱人、事、物的心念。一切順其因緣,了解因緣的來龍去脈,放下因緣,不咨意創造改變因緣。

〝覺知〞非盲目情緒的意識心,是正知見意識昇華的智慧,眾生習慣於無歇止的造作,慎察當下意識心,慣性的習氣如何?起心動念是一門重要覺察的課程,若能如方丈所開示如實實踐,體現寂滅之法是淨化雜染妄想習氣,含藏〝當下〞意識的覺知「無諍 謙讓 包容 寬恕」無住其心自然顯現,則直趨入寂滅之樂。

粗淺的認知,大膽隨意的發表,若有錯誤知見,望十方善知識不令吝指教,在此感謝!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祈願一切眾生離無明苦,證寂滅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10 親近僧寶 / 來自[生活居] 2008-10-01 22:22

老莊思想是道家起源的核心意識,〝無為〞是中心思想,讓後人引發對人生價值觀重新檢視生命生存的意義,是否流轉於庸俗鄉愿傳統的盲從。實踐養成生活清淡少欲,安貧樂道,簡樸包容的安身立命,著實將心靈祥和無諍的本有寧靜,尋回自我真實的面目而努力精進,趣入無諍、無住、無念、無為的境界。有些人面對無為思想難以接受,認為自我放逐消極避世,逃避現實,對社會生產力會減弱,繁榮富裕帶來極大威脅,不應追求、了解、探討、實踐。執著傳統無歇止造作的思想,尋求驚奇刺激,神通感應,熱鬧創意,精妙元明,壓力疲憊,也就是眾生業感緣起的動力。

世間心靈覺知的真正修行者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接受文明教育的感染洗禮,學習新知識、科技,謀生技巧的技術,強化知識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推演能力、創作力、表達能力展現自我,追逐名利權勢為依歸。推陳出新,出奇致勝,培養競爭力,便利富庶為中心思想意志,繁榮富貴為滿足,標榜〝人定勝天〞的口號,引以為傲精進,造就許許多多的虛榮心,滿足自我的欲求。心想事成順遂者是少數,多數人難以心想事成的遺憾,前仆後繼毫不間斷。無論成功失敗,以此榮耀盲目的再接再厲輪迴不休,衍生無盡貪、瞋、癡、傲慢毫不留意,盲目追逐欲求是無法擺脫業感緣起的枷鎖,唯有停下欲求的影子,重新審視盲目追求真能讓恐懼不安、煩惱消除?若不能,是否應尋找問題的盲點在那裡?用心思考,觀照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破除無明意識心,尋求正知正見的覺性。

僧寶是超凡脫俗的修行者,捨棄盲目欲愛,去除自私自利的實踐者,簡單樸實的生活,精進不懈努力照破無明的妄想煩惱。修行的過程難免受到往昔世俗殘留習氣牽引,但誠實勇敢的面對身、口、意修行,非常人所能放下至親至愛及一切擁有,專精致力觀照無常、無我的實踐者,俱足圓融了義慈悲、智慧的内觀行者。平常若恭敬 護持 供養,有朝一日僧寶證悟解脫煩惱的境界,無明世俗之人,為擺脫負面欲求煩惱,遠離顛倒夢想虛妄不實的無明,恭敬請法,必能獲得證悟僧寶教導殊勝的法益,引領修行,不致盲修瞎練無知徬徨的痛苦。親近 恭敬 供養僧寶,須平常落實,累積未來證悟覺性 清淨心 福德智慧的資糧。生命無常,辛苦一生,若能做對一件事「喚起我的覺性」,其意義價值非懷著奇珍異寶可比擬,是修身、口、意行者最大的喜悅,出離三界的基石。

頂禮方丈三拜,感恩教誨! 願眾生離無明苦,證寂滅樂!

 

 

 

 

 

Top

我要回應
注意!!您還沒有登入會員,寫入的內容將不會被接受!!
副標題
限制100字以內

內容*

發言地點
可以依您現在的心情位置寫入!!

 

* 的欄目為必須寫入

 

 


 

Copyright (c) 2005 zhenr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歡迎自由連結本頁!!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以上

與嘉義市真如禪寺聯絡方式
郵件:
電話:05-235-5949
寺址:嘉義市60089西區永康二街33號[地圖]
網址:https://zhenru.org

您是本禪寺第 57612 位訪客
本月第 76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