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方丈室留言板 | 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 | 聯絡我們/問題解答
* 您的位置是在: 佛學論壇 [ 一念三千]

 

>>>> 開設新論壇 >>>>

 

 

一念三千

壇主: 智有
等級: 310
積分: 107
發表: 10
ID: 1
0 一念三千 / 來自[study room] 2007-07-28 20:45

多年前讀法華時對於「一念三千」無法深入體會,如今漸漸感受體証到每一個念頭每個情緒所引動的思維態度、感覺、感受甚或是行為舉止、言語內容態度,在在皆顯現過去的性質,表面上雖是現時顯現,本質上卻是過去的,由過去的無明緣行等等的業感緣起而現的.這一念涵攝了三千法界,當這一念清淨時,三千法界頓時澄然寂靜;當這一念雜染污穢時,三千法界依然晦暗.這一念,要念念分明,念念明覺,不容易啊!正因不容易,行者更須念茲在茲的提正念.
我要回應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1 念念相續 / 來自[生活居] 2007-10-28 08:34

\“心念\“念由心起,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念念相續及諸因緣和合林立萬法.
世界分為欲界 色界 無色界三世相續不斷,只因念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起心動念是否能觀照\“無常\“無我\“之法性空寂,也就是修行最大之課程.
若求職或學校考試是可準備應試,然而修行無常,無我確是剎那的考驗我們的起心動念,讓我們共勉,能成為八風 五蘊 情緒的主人,若境來時,了解是非而不著是非,是不執著,非則改之,那三千世界即為淨土.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2 這一念 / 來自[生活居] 2008-03-15 15:40

有一天,家的對面正在施工緣故,門前因大貨車載運泥沙,使得道路塵沙飛揚,卻不見施工人員清潔道路塵沙,内心非常不滿埋怨,鼓起勇氣向施工處和言悅色告知,雖答應清理,卻也不見行動,自心起一個念頭[趁晚上無人之際,破壞其設備].晚上來臨,此念頭應付諸破壞行動,但是心中又起掙扎,作惡行為會產生惡果.由於常年聽經聞法,不該種下未來的惡因,故將破壞念頭作罷.隔天道路還是佈滿塵沙,眼見不舒暢,心念一動,即然不能改變對方的自私自利,要解決眼中不悅,惟有自己動手清掃,才是解決之道.於是拿著掃把將塵沙掃除,一天掃三次,眼見道路乾淨,内心也清涼喜悅.隔天施工處自動派人清潔道路,讓人感到意外.爾後直至工程完成.當初氣憤難耐,不悅不滿的一念心,只因退一步耐心等待,將塵沙自己掃除,當下承擔,從未考慮對方是否會反躬自省,此時深深感觸柔軟無怨是劑良藥.
六祖慧能大師曾云[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平常親近道場,聽經聞法,建立道心.在造惡行為之前,雖生不善之念,只要未付諸行動,即能攔下惡緣,退一步竟是意想不到的海闊天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考驗著我們這一念,是否患得患失.自性應自渡,無人可替代開悟,誠實洞察自己心念,處處建立善的緣起,最後連善的緣起也能放下,不可得,達到寂滅為樂.

回應: 晤心
等級: 0
積分: 4
發表: 1
ID: 43
3 就在一念間 / 來自[] 2012-01-04 16:01

念起則緣起,念滅則緣滅,(善惡)緣起緣滅,就在一念間,往內觀照纖細變化,加上平日親近道場,就容易轉正念~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4 感念 / 來自[生活居] 2012-04-24 22:08

頂禮方丈上人,幾十年來孜孜不斷教導弟子十八界情境身心覺受的認知,提醒弟子如實親證感受世間二元現象,啟蒙由感受、思考體會我見、我愛、我思、我慢,由身、口、意展現行為業力的輪廓。務實認清自我當下意識形態摻雜根深諦固執取的怨憎會苦,愛染情苦,求不得苦,調御五蘊無明熾盛的繫伏。念頭漸漸清晰明瞭身心的感受,思惟當下情緒的緣起,觀照身見的我執、我思、我愛,為私心護衛而辯解的醜陋伎倆,重新檢視無意識眾生相的調御,以期達到正確掌握心念,端正其心念,增益同理心、善解柔軟邁向寂滅為樂之正念。

方丈上人於情境善惡多元的穿透繁複變化考驗弟子的挫忍度,及廣大之應變能力強度更為殊勝,如能過關者須具嚴謹的內觀世間法人、事、物因緣的巧妙運行,不畏磨難,體貼細膩的省思應對得宜。事後方丈必嚴詞厲色分析過程的過患,少有全面完全的肯定,此時也檢驗弟子是否虛心冷靜受教,弟子若反省則照見自我經驗決斷力的膚淺,保持謙虛學習態度,隨時由無我、無常正向柔軟調整意識形態,去除患得患失的自尊與自卑,如實趣入寂滅自性為依歸。不畏刁難、恐懼,時時保持正思惟,接受各種不同更嚴厲考驗的態度,愈挫愈勇,積聚更多歷練的經驗,心靈日益充實飽滿。

善解人意,隱惡揚善增長,思惟則不斷超越我見,法喜則愈加踏實。多元處事應變能力,想像力豐富,慈心、悲心則不斷增長。弟子接受方丈上人殊勝教法考驗,無法體會方丈上人的深意,方丈則默默承受弟子言語衝撞性,此刻見方丈沉穩端重由因緣果報解析無上甚深法義,令人瞠目結舌,獲得另層心靈的豐富性,更顯微妙因緣內涵。今生方丈不計毀譽得失教化弟子,也許弟子深層內化自證者寥寥無幾,求法者或多或少從無明中獲得法益。感恩你的教化,當下獲益良多。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5 因緣 / 來自[生活居] 2015-01-08 12:00

生命中因緣流轉,激發愛情、親情、友情複雜的意識認知,也讓人產生我相、人相的意識更加堅定執取,追隨著歷史文化金錢名利權勢而壯大自我生命的肯定(諸如小孩教育的安排,長大進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規劃,囤積財產為育兒養老的準備..)攀緣世間所有.莫名隨順社會文化的薰陶及普世教育集體意識的演化,人的感受反射情緒思想化成行為的輪迴動力,如是性格也隨得行為所造的業力,無形中培養出不斷模仿集體潮流的新鮮感而不知出離,最初寂靜輕安心靈純淨因而忘失.
若能經由善知識引導三法印的思想,徹底檢核宇宙世間的真實性,人應反躬自省謙卑柔和,從十八界的感官知覺,愛恨相交的情緒起伏,因緣脈絡的反覆思惟重建生命,也許有所增益安詳和諧.思惟調整生命中的愛情、親情、友情根深蒂固的慣性模式,如是感恩其因緣,也須淡化此因緣,轉為出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初發點.當猛然發現領悟人會色衰體弱,自性意識隨順世俗歷史文化已久的夢幻泡影已根深蒂固的常態,啟動善根覺性積極尋求正確方法改造生命輪迴模式,須先捨離世俗集體薰染歷史共業,投入嘗試出世覺性的革新.
弘一大師世俗才華超眾,令人尊敬效尤,毅然選擇捨離世俗虛榮才華,回歸開啟覺者的新生.當然出世改革的過程會感受諸多陌生的挑戰,孑然一身簡僕少欲,斷除親情的糾葛.乞食為生,內化世間二元的相對性,其經歷也能印證無常遷流的新風貌,行者必謹言慎行,慎思明斷,壯大勇於承擔,微細發現因緣的變化,有其相對過程卻無永恆的實體性.那當下一切的感官覺知及情緒起伏也印證一切愛恨得失所受皆苦,苦因無明不知出離而束縛,若能明覺不生迷惑勇敢承擔諸因緣的磨難而甘之如飴,隨順感恩善惡因緣的磨練,觀照明了世間貪、瞋、痴、慢、疑皆由妄心而生,接納任何世間的不公平正義若不能改變現狀內心也柔軟無怒,言語道斷,此時寂然常照的覺性也許獲得另番的體證.
發表本文:若有功德,迴向常青法師四大調和輕安,人人離無明苦、證極滅樂!

回應: 無智得
等級: 0
積分: 558
發表: 27
ID: 20
6 返轉 / 來自[生活居] 2015-01-26 11:27

提問者在大眾中舉起桌上喝水的杯子,請問這是何物?大眾異口同聲回答〝杯子〞.提問者說:答案不正確.眾人露出驚訝的眼神,期待著正確解釋.此時提問者告知此物乃由諸多物質組合及眾多因緣程序條件而成的現狀,那答案並不能只稱杯子,大眾也同意解釋.這個問題所涵的意義也提醒眾人意識已被根深蒂固世間知見無意識的灌輸成型,忘失凡所有相皆是因緣和合的緣起,此物乃緣生形成當下的狀態,那未來緣滅也將歸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人也形同此物因業力輪迴世間的緣生,終因生、老、病、死緣滅消失於世間.印證佛法稱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人也必生老病死的不變法則.

學佛的作用是提醒生命中把握因緣,洞見實相,鍛鍊獨立的思考及多元的想像力、包容力,增益同理心的柔軟善解,面對無常變異的煩惱迷惑,產生正面的思惟匯歸心靈寂靜的印證.當下承擔則能增進磨難考驗,克服一切恐怖顛倒夢想,以期達到心無罣礙.

提問者舉起物品,大眾異口同聲回答〝杯子〞,此乃世俗諦的名相.提問者回答非〝杯子〞,乃勝義諦的名相.若偏執世俗諦或勝義諦名相則成為法執,金剛經云: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杯子即非杯子是名杯子.現象中若〝杯子〞名稱歸空,當下生活〝相用〞名相將無所適從.

佛法四念處所受皆苦是提醒行者樂受、苦受不可得,若能頓悟內化它是中性,樂受貪愛會增進私利私慾的強大,若沉浸〝樂受〞愈長,將來失去時,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將形影不離.故佛法提醒遠離散心雜話.少欲知足安貧樂道方能於樂受中止息得意忘形.苦受是人、事、物情境中逆境的籠罩,面對強大壓力的苦迫,雖然過程艱辛難熬,行者也需耐心渡過,亦可磨練心性柔軟善解.不苦不樂受是處於無知無覺狀態,必會再輪迴業力驅駛.故所受皆苦是提醒行者的正知正念,覺知者必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覺悟,所受皆苦於信、解、行、證者為之少數.

 

 

 

 

 

Top

我要回應
注意!!您還沒有登入會員,寫入的內容將不會被接受!!
副標題
限制100字以內

內容*

發言地點
可以依您現在的心情位置寫入!!

 

* 的欄目為必須寫入

 

 


 

Copyright (c) 2005 zhenr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歡迎自由連結本頁!!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以上

與嘉義市真如禪寺聯絡方式
郵件:
電話:05-235-5949
寺址:嘉義市60089西區永康二街33號[地圖]
網址:https://zhenru.org

您是本禪寺第 57334 位訪客
本月第 7335 位訪客